第572章 老东西真能折腾(第2/3页)

韦素等人免不了称赞天子新作。但李洛很清楚,他的诗才未必比得上满清乾隆,要说此诗有多好,未免是违心了些。

“传旨,邙山帝陵甚多,朝廷不可不顾。自今日起,邙山陵墓设为华夏洛阳陵区。令京兆尹好生维护,但有盗掘古墓者,死罪。盗掘帝陵者,腰斩。举报盗墓不法者,有赏。”

李洛下令道。

他自己之前就是干这行的,可如今做了皇帝,却对这行如此严厉。

不知道这是不是忘本。

又一个时辰之后,李洛才来到光武帝的原陵。

原陵拥有三千多株隋唐古柏,蓊郁肃穆,气象森严。整个陵墓也比较高大,可是封土仍然能看出破坏过的痕迹,地面建筑早就当然无存。

原本,原陵还有墓碑,一直保存到金末。可蒙元占领中原后,汉家陵园多遭毁坏,如今墓碑也毁坏了。

后世的墓碑,还是明代重新立的。

“世祖中兴大汉,有功于华夏,乃一代明主。传旨,重新为世祖皇帝立碑,拨款十万元,修葺原陵。一代令主之陵,不该如此凄凉。有敢于伐原陵一颗古树者,以盗墓罪论处。”

“今后,京兆尹的职责之一,就是看好邙山陵区,尤其是世祖原陵。”

“遵旨!”罗微领命。

……

九月二十四,李洛终于接到文天祥的奏章。

元军重兵攻打河套和陇西,朱颔等人兵少,凭借火器、黄河、以及唐军英勇善战,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战局遂转危为安。

几万唐军舍生忘死,和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元军血战十余日,硬是靠单薄的兵力守住了黄河防线。

可是也险的很。元军攻打雍州的兵力五倍于朱颔和刘卫泰等人,而且攻势凶猛,大有不侵入雍州誓不罢休之意。朱颔等人的兵马死伤惨重。要是援军晚到两天,元军就已经攻入雍州了。

元军眼看要攻入黄河之南,却见到唐军雍州主力回援,知道再也无法得逞,加上士气大挫,只得恨恨退兵。

但是,朱颔等所部将士,阵亡一万八千余人,剩下的三万多人也几乎人人带伤。

元军死伤最少也有七八万,绝大多数都是探马赤军(色目兵),蒙古兵死伤不详,但万人最少。

可以说,雍州保卫战虽然凶险,可最终还是获胜了。元军不但没能攻占雍州,还损失惨重。尤其是最宝贵的蒙古兵,又减员不少。

李洛看到文天祥的奏章,当真是既心疼,有感到有些后怕。

唐军其实已经很强了,而且大唐钱粮充足,士气高昂,民心归附,加上有特察局的布局,准备又充分,原本以为北伐会是轻而易举之事。

可是即便有如此多的有利条件,整个第二次北伐战争的损失,仍然超出李洛的预估。

河南江北几场大战,打的已经够好了,还有归唐宋军协助,战果也的确很大,可唐军伤亡超过六万!

雍州保卫战,伤亡超过五万!

这加起来伤亡达到十二万了。其中光战死的,就超过五万人!

唐军走的可是精兵路线啊,五万人的阵亡,意味着什么?

而且益州之战还没有结束,还有恒北之战,估计也打响了。

等到时阵亡数字统计上来,还不知有多少。

“一将功成万骨枯啊。”李洛心情有些沉重。虽然北伐是必须要做的事,也的确收复了大半个中原,可牺牲实在太大了。

他之前就知道忽必烈会趁着自己北伐,对雍州下手,也做了一番布置。可他没想到,元军攻打雍州的动作这么快,规模这么大,兵力这么多。

竟然动用了二三十万大军!

此时,李洛才觉得南宋不容易。能以步兵和强大的元军纠缠那么多年。

李洛叹息一声,将文天祥的奏章递给韦素,“雍州无虞,可这伤亡,实在大了些。”

韦素看完也是神色凄凉,“战死一万八千多,生还者几乎人人受伤。这……”

这样的情况,还能守住黄河坚持到援军前来,不得不说唐军的坚韧悍勇天下无双。可即便如此,也说明元军的凶狠。

不然,遇到如此强兵的坚决抵抗,应该早就退兵了,如何会十余日的死磕不退?如此硬攻,不像蒙古大军的做派啊。蒙古大军以骑射见长,一般不会打这种损失很大的渡河战。

他们人口少,不会这么消耗。

“攻打雍州的元军主力,是西边的教民。”李洛冷笑着指指西边,“他们本是察合台汗国的人,被那些神神道道的东西蛊惑了。”

韦素皱眉:“陛下,这些西域人,投靠忽必烈才两年,为何如此替元廷卖命?”

李洛道:“忽必烈给他们承诺,打下雍州,就让雍州百姓皈依他们。他们打下哪里,哪里就让百姓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