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不要跳舞……大唐钦使到天竺(第3/4页)

萧家兄妹将这么多土地和财富分给麾下的华夏将士,多余的分给愿意合作的天竺人,招兵买马,暂时站稳了脚跟。

紧接着,萧家兄妹又对之前的盟友婆罗门突然下手。婆罗门教的各地王公土司,本就在镇压某某教的战争中损失很大,如何能应对?

结果,萧家兄妹成功的铲除了各地王公,又镇压了失去利用价值的婆罗门势力,代之以佛教。

佛教毕竟是天竺之教,很符合天竺人。佛教在天竺彻底消亡不到两百年,所以佛教在北天竺受到的抵制很小,很多对佛教有记忆的人,甚至主动皈依佛门。

这使得汉传佛教,成为瓦解某某教和婆罗门教的利器。

就这样,萧家兄妹作为新的异族统治者,花了三年时间,吞下了后世西到印度河、东到孟加拉、北到尼迫尔、南到迈克尔山的天竺中北部。西边是大理国,东边是梁国。

而作为华夏盟友的海宋,则是分到了沿海地带的土地,改为海西道。

三国在中北天竺大肆推行汉传佛教,还大肆改名。他们改“舍克”为郡,改“巴尔加那”为县,改“穆塔”为乡村。还将某某寺和婆罗门寺改为佛寺,安置东方来的成千上万的僧人。

他们还改天竺河为大理河,改迈克尔山为南城山,改玄奘去过的那烂陀寺为三藏寺。

他们宣布废黜婆罗门制度,让人数最多的下等人“翻身”,换取下等人的支持,减免税收,分发土地,同时搞出“赐姓制”。

只要想要土地的,想免税的,想翻身的,全部都要改为汉姓汉名。同时,宣布汉字为国字,汉语为国语,华夏人为国族。然而,华夏人为一等,南洋和吐蕃移民为第二等,天竺人为第三等。

这一切,他们是和唐廷学的,也是和元廷学的。他们把李洛和忽必烈用的那一套,综合起来用来天竺人身上,搞出这么一套四不像的东西。

就连军事上,他们也是忽必烈的好学生。他们将从东方带过来的梁军和大理军改为禁军,控制南洋移民和吐蕃移民后裔组建的兵马,称为黑目军。

再用“黑目军”来控制招募的天竺兵。

这禁军—黑目军—天竺军,就相当于蒙元的蒙古军—色目军(探马赤军)—汉军。

还真别说,这既学唐又学元的制度,竟然真的帮他们打开了局面。他们用总数只有十万的华夏军,控制了六七万黑目军,又控制了十几万天竺兵。

然而,天竺中南部的天竺诸国,却仍然拥有强大的实力。他们不甘心东方异族来到天竺,更讨厌东方异族恢复佛教,推行汉法。于是组成联军北伐,打算赶走东方人。

而梁国和大理国外有强敌压境,内部还有婆罗门和某某教信众反抗,仍然处于最脆弱的时期。唐廷再一逼迫,他们就不得不割让恒河之北的土地,换取唐廷的支持。

数月前,梁军和理军二十余万,被中南天竺诸国三十多万联军大败,损失八万多人,败退数百里,丢失了纳巴达河以南所有的土地,只能凭借纳巴达河防守。

此次大败,两国领土锐减,加上恒北又割让给李唐,使得领土不到之前的一半,当真是吃了大亏。

此时的纳巴达河之北,萧家兄妹修建了一座行营,两人就守在这里,根本不敢回到王城。

因为,纳巴达河之南,就是中南天竺的诸国联军。

天竺联军虽然大败华夏军队,可自身的损失也很大。加上各部之前因为争权夺利,所以一时还没有发动新的攻势。

可萧家兄妹仍然不敢大意,只能亲自防守。

如今,两国兵马下降到二十万,虽然最核心的华夏军损失很小,可天竺兵损失很大。而且,国内还需要兵马镇守各地,纳巴达河防线上的兵马,只有十二三万。

可对岸的敌军,却有近三十万。而联军统帅,正是中南天竺最强国雅达瓦王国的国王。雅达瓦王罗姆金德拉,正当盛年,手腕高明,是一个劲敌。

中天竺的兵还不算什么,尤其是南天竺的兵,比较凶悍,和北天竺大不一样。尤其是那些高山上下来的天竺兵,打起仗来很是凶狠。

两国和天竺联军对阵数次,深知南天竺高山兵的难缠。

“兄长,后方造反的教徒越来越多,再不回师镇压,只怕他们会合流坐大,就难以压制了。”行营之内,大理国太后萧畾,正一脸忧虑地说道。

她的年纪其实不过二十出头,本来也长的清丽温婉,是个大家闺秀般的美人。可是如今,她的容颜颇有沧桑之感,而且气势变得很是冷硬锋锐,完全不像是个温柔女子。

她对面的梁王萧焱,也胡子拉碴,看上去老了很多。他年纪其实比李洛小了好几岁,可如今看上去倒似比李洛还大好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