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大唐天子和蒙古可汗,都很难搞(第2/4页)

崔秀宁没那么乐观,“没那么容易,光是一条黄河,就让人头疼。这两年,关中和陕北地方官种了多少树?几百万棵!还在各处河堤种草十几万亩。环境治理是系统性的大工程,还要长期不懈的抓。”

唐主很豪气的说:“现在才刚刚恶化,比后世好治理多了。朝廷环保衙门不是摆设,只要用对人,开对方子,每年几十万的专款用到位,我们就有千百年的绿水青山,造福万世。”

“还有粮食产量。”崔秀宁一边理着散乱的云鬓一边说,“玉米土豆红薯这些东西,今年培育的种子差不多了。明年,就可以各试种一千亩。我们很快就有辣椒吃了,还有酸酸甜甜的西红柿,我最爱的。”

李洛很关心这个问题,“三年之内,能不能全国推广?”

崔秀宁摇头:“不能。这几年主要都是育种,起码要五年育种时间。五年之后,才有大规模推广的种子。”

说到这里,崔心宁忽然想到一件事,“提起这茬,我们可别忘了橡胶树和金鸡纳树。这两样东西,一定要得到。”

李洛问:“那些带回来的印第安女人,都学会汉语了吗?”

崔秀宁道:“汉语她们是学会了一些,能简单交流几句。她们倒是知道有种树,树皮破了会流出白色的汁液,应该就是橡胶树。可金鸡纳树,她们都不知道。不过,她们知道有种树能让人昏迷,应该是古柯树。”

李洛露出笑容,“好。能知道橡胶树和古柯树就不错了。至于金鸡纳树,大不了把不同的树苗都带点回来,慢慢实验。”

“过段时间,就再派人出海。把这三种树找回来。”

两人一会儿说正事,一会儿不正经,不知不觉到了晚上。

上灯的时候,李织进宫送来一份情报。

“陛下,娘娘,大都急件,元廷派出使者了。中书左丞不忽木出使。”

两人拿起情报一看,不由有些愕然。

忽必烈大叔,不讲武德啊。

原来,忽必烈竟然派出使者,和大唐谈判,议题是“送还河朔”。

所谓送还河朔,当然是有条件的。元廷怎么会那么好心?

这条件就是:送元廷钱粮五千万!

可以是金银,可以是粮食和食盐,可以是其他物资,只要折价五千万贯铜钱就行。

五千万!

尼玛,真敢要啊,如此狮子大张口,这是拿李洛当冤大头了?

当然是漫天要价,等着李洛就地还钱。

“陛下,娘娘,元使不忽木两天后就会过黄河了。请旨,特察局该怎么做?”李织问道。

李洛和崔秀宁不由都思索起来。

很明显,忽必烈大张旗鼓,堂堂正正的派出使者“谈判”,用的是阳谋。

倘若李洛答应花钱赎回华夏故土,那就是冤大头,就是花钱买和平的大宋。

而忽必烈就可以拿到巨额钱财,将河朔这越来越烫手、越来越难守的土地扔出去,还有了台阶下,还能趁势迁都西方,里子面子都有了。

倘若李洛不愿意花钱赎,那么就必须再次北伐打仗。打仗是要死人的,死很多人。

那么,是不是大唐天子宁愿牺牲将士百姓性命,也不想花钱呢?把数以万计的将士生死,看的比钱粮更重要?

然后蒙元一造势,对唐廷和李洛的名声就很不利。

但没想多久,李洛和崔秀宁就有了办法。

“传令各地分局和官府,让他们宣传,就说元廷要欺骗大唐,说让大唐花钱赎回河朔,但拿到钱也不会交还河朔。最后,还是要打。还有……”李洛说到这里,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给了崔秀宁一个隐晦的眼神。

有些话,天子不好说。因为天子的身份太过于神圣。

这个隐晦的眼神一般人是决计无法察觉的,可崔秀宁却明白了。

于是,皇后的神色立刻严肃起来。“李织,国库里已经快没钱了。大唐若要赎回河朔,就必须增加赋税,拿百姓的民脂民膏去讨好鞑子。你懂了么?”

什么?大唐没钱了?怎么可能?大唐起码现在,还是很有钱的。虽然大唐一直在打仗,可也一直在发财啊。

李织一愣,但冰雪聪明的她立刻就明白了。

老师说没钱,那就是没钱。即便这不是事实,可也是“事实”。

“是,弟子明白了。国库无钱,要赎回河朔当然只要增加赋税,增加百姓负担。陛下不愿意横征暴敛,当然只能继续北伐,靠武力拿回河朔。学生这就回去,和她们拟定一个宣传方案。”

李织说道。

“好,你去办吧。”崔秀宁赞许的点点头。

等到李织退下,李洛忍不住笑出来。

天子,当然不能睁眼说瞎话。发了那么多战争财,国库里还有那么多钱粮,怎么能说已经没钱呢?皇帝的话,要有威信,要“堂堂正正”。起码表面上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