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百世英雄百世梦,万里长城万里空(第3/4页)

“平身吧。”李洛气定神闲的翘足坐在椅子上,显得很是洒脱,“李念忠,朕问你,这李家寨有多少户口,赋税几何,从军者几何?”

李念忠见到天子神态和煦,一颗心落下,人也轻松下来,叉手躬身禀奏道:“回禀陛下,李家寨共有一百三十二户,男女老幼还有六百五十三口。赋税,洪武五年共缴纳五百一十六石麦子,茧子十五石,折合银圆五百八十三元。眼下从军者二十八人,都是骑兵。不过,大军北伐时战死两人。”

李洛和大臣们都有点讶然,一个六七百人口的村寨,加入唐军的竟然有将近三十人,还都是骑兵,这个比例实在是很高了。南方一个行政村往往上千人,也就十来人在军中。

这也不奇怪。本地人善骑,也不缺马,而且骁勇善战。不然也不会有当初有名的横山铁骑。就说眼下,唐军骑兵中的横山兵,少说也有五千人。

“想不到小小一村,竟然有二十八名大唐骑兵,还战死两人,当真不易。你们都是西夏遗民么?”李洛问。

李念忠道:“好教陛下知道,李家寨的户主大多姓李,确是故夏遗民。只是今日,我等早就不是党项人了,而是归属汉人。”

唐主点头颔首,对李念忠的态度很是满意。

“你们姓李,可是西夏宗室后裔?”李洛问。

“回陛下话,”老村正道,“草民等虽算是故夏宗室后裔,世系却隔了四百年,要追溯到夏国公庶支。”

“原来如此,确算久远。”李洛明白了。夏国公是谁?就是李思恭。唐定难军节度使,因为镇压黄巢有功,爵封夏国公。这个李,也是唐朝赐姓。

西夏是李思恭的嫡脉李元昊在一百多年后创立的。而李念忠是李思恭的庶脉后裔,说起和西夏王族没啥关系,宗室都说不上。

唯一值钱的身份就是姓李,在西夏时期还能高人一等。

“村民生计如何,可能吃饱穿暖?”李洛问道最关心的问题。

李念忠回答:“回陛下话,自从大唐收复此地,行均田令,定两成赋税,百姓的生计就大为好转,流民也全部返乡。这都是圣天子的功德啊。与蒙元时相比,真是好了太多。所说日子过得紧,总归是能吃饱穿暖了。”

“那朕就放心了。”李洛露出笑意,又看向一个面相斯文的中年男子,“你就是本村教师?”

“回陛下,草民正是村学教师李仲。”斯文男子叉手行礼,神色恭敬的回答。

李洛问:“如今进学者,有多少人?”

“回陛下,共有五十七人。男童二十九,女童二十八。”

“这些教材,可好学么?”

“回陛下,好学。陛下的御制教本,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实在是千古未有的蒙学圣典,其中微言大义,真令草民万分敬佩。”

李洛又看向一个年约三十的英武女子,“司妇使,这几年,村中可有溺杀女婴之举啊?”

司妇使敛衽行礼后回道:“回陛下话,没有。本地并无溺杀女婴风气。民妇平时要做的事,也就是管管姻缘生育,养蚕纺织之事。”

李洛问完了几人的话,站起来说道,“走,带朕去看看百姓家的窑洞。”

“遵旨!”

一行人来到广场边的一个窑洞,但见里面被挖出四间,两间住人,一间存放粮食和纺车,一间是牲口圈。看着虽然很简陋,但墙壁上却处理的很是光滑,还挂着弓箭。

李洛看到这家人存了十来石粮食,灶台上有盐有油,牲口也不瘦弱,不禁点头微笑。

看上去,这家人的日子,还算凑合。

又看了好几家,基本都差不多。特点是几乎家家有弓箭,少数家庭还有马。有马的家庭,大多都是军属。

接着,又来到一家烈属家庭。

“传烈属来见朕。”尊贵的大唐天子直接坐在坑上传令。

很快,一家百姓被带进来。

一个老者,一对中年妇男女,还有一个少女。四人一进来就赶紧下跪,头都不敢抬起,也不知道如何说话,只是叩首。

“起来吧。扶他们起来。”李洛温言说道,还用手虚扶了一下。

“谢陛下。谢陛下……”四个烈属也只会谢恩。

“战死的骑兵,是你们的儿子?”李洛问那对中年男女。

“回陛下。”老者回话道,“战死的李十二郎,是草民次子。他们……”他指指三人,“是草民长子长媳和孙女。”

老者说到这里,目中已有泪水。

唐主叹息道:“为了大唐,十二郎战死沙场,朕心甚悯之。李老先生,不知烈士抚恤,可领到么?”

老者无声垂泪回答:“好教陛下知晓,领了三百银圆,足够草民养老了。谢陛下恩典,草民,草民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