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太子守陵……武士回乡(第4/5页)

崔秀宁道:“好了,我都知道了。你下去吧。”

“诺!”李雍领命告退。

李洛笑道:“你现在相信了?西方人的文明,就是来源于中东。后世那么辉煌的历史,都是在几百年间逐步完善起来的。其初衷尚属高尚,是为了反抗教会。只是到了后来,才为了文化自信,为自己涂脂抹粉。”

“你是对的。”崔秀宁也露出轻松的笑容,“我巴不得是假的。不过,我有些不解,既然西方并没有辉煌的古文明,为何反而后世是他们领先于世?”

李洛坐下来说道:“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历史包袱,更容易吸收东方的精华,迅速形成自己的体系。他们迫切需要东方的文明来取代单调落后的基督教文明。这是第一。就像一个空容器,更容易装满东西。”

“第二,西方人的冒险精神最强,这来源于他们的海盗基因。这个基因让他们开始了地理大发现,最先打开了世界视野,尝到了甜头。可以说,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崛起最重要的一步。”

“第三,时机赶的好。那时的华夏,被蒙古人统治过后倒退了,思想变得更加保守。而在中东,经过蒙古人的侵略之后,某某教也变得保守起来,开始禁锢思想。可以说,西方崛起,蒙古人功不可没。”

“东方辉煌过了,处在大没落时代,夕阳西下。而西方具有后发优势,轻装上阵,反而进入了青壮年。一步领先,就步步领先。历史的先发优势一旦确立,那就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大周期。”

崔秀宁这次没有捂起耳朵,而是露出迷惘的神色,“真是太吊诡了,所谓先进,其实说起来不值一提,无非是历史的安排,而不是西方真有那么优秀。”

李洛道:“历史竞赛一旦落后,可能就是几百年的落后。所以,光设计好大唐的领先制度还不够,还要加个保险,压制西方。”

“元廷要是能压得住,我们就乐见其成。要是压不住,就只能万里远征了。必要的时候,要想办法干涉西方的事务。”

“我们用心良苦的做了这么多,要是后世还是落后,那也活该如此。我们尽力了。”

崔秀宁拉起李洛的手,“是啊,我们尽力了。”

“陛下,娘娘。”侍卫石珊瑚带着一身风雪进来,“太子殿下让臣代他向陛下娘娘请罪,说他不孝,不能回长安陪伴陛下娘娘过年了。太子殿下说,他想留在义陵,过完年再回长安。”

“太子殿下一边为太上皇守陵,一边日日手不释卷,还要练习弓马。”

石珊瑚是派往嵯峨山接太子李征回长安过年的。

太上皇葬入义陵后,李征就请求留在嵯峨山,守陵数月。

想不到,过年也不回来啊。

“知道了,快些下去暖和暖和,这一路上风雪这么大。”崔秀宁说道。

“谢娘娘!”

等到石珊瑚退下,李洛和崔秀宁对视一眼,都是露出欣慰的神色。

征儿真的懂事了。

虽然他不回来陪父母过年,崔秀宁和李洛也很是想念,可是心中其实巴不得他不回来。

之所以派石珊瑚去接他,就是看看这个孩子懂事到什么地步。

太上皇带了他十年。这十年,和征儿最亲密的人不是忙碌的崔秀宁,更不是经常在外的李洛,而是太上皇颜铎。

李征断奶之后,大多数时间都是太上皇来管的。

祖孙之间的感情很深。

他这次执意守陵不回,一方面是寄托哀思,一方面也是做给满朝文武看的。

既有孝心,又有心眼。

这难道不是懂事了?

……

姑苏郡,吴县,浒墅乡,金湾村。

江南的雪花,与北国不同。北国之雪是洒落,江南之雪却是飘落。

雪花飘舞中的江南水乡,少了雨恨云愁、小桥流水的缱绻风情,多了不少辽阔高远的壮美。

村公所附近的几个道社,不时有村民前来祭祀祈祷,取了新年的平安符回家。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快要除夕了。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

只是,因为今年太上皇驾崩,所以没有人燃放鞭炮。

今日是村公所封印的日子,村正官人和治安使以及司妇使,很快就要回家了。

村正孙永达,穿着黑色官服,披着羊皮大氅,站在村公所院中的廊下,看着漫天大雪笑道:“如此好雪,明年又该是个好年景啊。”

治安使刘子奋跺跺脚:“我这右脚,一到冬天就麻。下大雪就更麻了。不过,我倒也巴不得雪大些,不然害虫的虫卵冻不死啊。”

刘子奋是退役唐军,因为腿脚伤残退役。他在军中只是猛士军衔,连锐士还没有升到就退役了。

不过,按照大唐制度,伤残退役的士卒,军衔再低也要继续安排差事吃皇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