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大结局(第2/11页)

“可见我大唐吏治日益清明,官道有成,宦修蔚然之风,其势日盛。而民间风气,也正气大兴,教化灿然,立竿见影。纵十品村正叛道失贞,亦能查而办知,绝难幸免。即便乡野奸民,也难逃理教之网,侥幸何易。”

“而理教卫道之士,遍布朝野,不计其数。城乡之间,罔不肃然……自三代以来,吏治教化之美,莫过于今日矣……”

天师府大天师郑思肖上贺表道:“……《大道论》、《道德经》重印六十万册,流传天下。洪武六年,天道信士,占民近半,我道家正法,蔚为大观。是以正本清源,而民智既开,人道始彰,德操穆穆,古风淳淳,可谓藏士于民也。”

“洪武六年,天下各州郡县,新设道庙道观八百七十余座,乡村道社不可胜数。在籍道官五万两千余。减少佛寺六百余座,自愿还俗的僧人一万两千余。我大唐天道如东升之日,而释家夕阳西下,此消彼长,大势所趋……”

四大一品衙门上完贺表之后,就是九部十三寺司的尚书和寺卿上贺表。

工部新搞了什么工程,发明了多少物件;财部进了多少钱;户部统计的人口增加了多少,警部抓了多少罪犯……矿务司挖了多少矿,专卖司赚了多少钱……都一一汇报一遍,向皇帝祝贺。

元旦贺礼当然只是个形式,有些类似年度部门工作汇报。元旦贺礼足足进行了一个时辰才结束。

这还没完。

接下来,天子换了祭服,卤簿起驾,率领百官出朱雀门,到皇城天坛祭祀昊天和厚土,再祭祀各大道宫,最后又祭祀太庙。

直到下午申时三刻,才回到大内去掉祭服,再换了衮服。

然后天子下令,酉时一刻,宫中大宴。凡五品以上京官极其家眷,包括十国使团,皆可入宫宴饮。

元旦大宴虽然很是丰盛,可其实多是礼仪,真要想享受美食美酒,其实也没有那个闲情逸致。

足足折腾了一天,大唐君臣才结束了元旦大朝整个仪式。

……

元旦大朝虽然很是隆重,可其实不讨论政事。

直到正月初九,官员元旦休沐结束,才召开了洪武七年的第一次常朝。

这开年第一次常朝非常重要,乃是要定下洪武七年的朝廷大政方针,决定主要财政预算。

常朝当然在大明宫宣政殿。

此时,小太子李征已经回到长安。李洛为了让他熟悉政务,也让他参加了常朝。

李洛穿着常朝用的通天冠服,端坐在宝座上侃侃而谈。

“……洪武七年,朝廷大事,首在兴农。我大唐十二个太仓,只剩下区区数百石存粮,要是发生大灾荒,这可怎么得了?这两年,也就是昊天照应,老君保佑,不然,大唐的粮食危机就更加严峻。”

“民心是什么?民心就是粮食。朝廷的底气是什么?还是粮食。粮食多了,农税就多,商税更多。我大唐三十九个州,两个都护府,很多地方还吃不饱饭。能吃饱饭的,也就是光复早的州。”

“这推行南殷副食庄稼之事,乃是朝廷今年大政,务必要落到实处,监督到实处。还有,学宫和大学的农道学院,要想法子培养改良稻种,增加亩产。我大唐平均亩产不到两石,灾年还不少,粮食怎么能富足呢?”

“什么时候,十二个太仓的粮食储备达到两千万石,朝廷才能取消《限酒令》。不然,《限酒令》就一日不可放松……”

李洛第一件事,就是大谈粮食。

粮食可谓成了如今大唐帝后最大的心病。

一亿多人口,只有几百万的粮食储备,两人怎么能放心?

可是,粮食危机直到后世还是世界性难题。东方大国到了二十世纪末,才基本解决粮食问题。而东边的一个小国,到二十一世纪还需要东方大国接济粮食。

在高产粮种和现代化肥面世之前,提高亩产其实非常困难。而纯粹靠人力畜力种植的落后生产方式,也绝无可能通过仅仅增加耕地的方式来解决粮食危机。

一个农夫就是累死,一年又能种多少地?

可高产粮种和化肥技术含量很高,李洛想都不要想。在政策的引导下,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才可能掌握这两大技术。

李洛认为,只有他把粮食危机基本解决了,他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千古圣君。解决不了这个,这个圣君的含金量就要大打折扣。

所以,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解决粮食危机的一个办法,就是抢占更多的土地,为将来大量增长的人口准备生存空间。

“第二件事,就是远航北殷洲。皇后新制的地图,你们很多人都看过了,北殷洲的位置,很多人也应该知道。”

“这个地方,土地肥沃,得天得厚,乃是天下最好的一块土地之一。这块土地,大唐一定要拿在手里。还有华夏洋之南的大洋洲,也要拿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