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他乡故人(第2/4页)

史思明朗笑道:“既然贤弟信得过她,我便不说什么了,贤弟自己小心。”

冯羽唯唯称是。

史思明又道:“对了,你先不忙回府,随我去见个人……”

“何人?”

“见了便知。”

……

史思明领着冯羽来到大将军府,冯羽满头雾水随着史思明进了中院,来到西侧的一间厢房外。

史思明神秘地笑了笑,道:“这位可是名人,不知何故竟来到了晋阳,麾下一位部将曾在洛阳见过他,一眼就认出来了,于是将他送来我府上……”

冯羽愈发好奇,忍不住探头朝厢房的门缝地望去。

门未打开,却听里面传来一句含含糊糊的呓语,语声不高,却带着几许昂扬激荡之气,令人胸怀瞬间豁达。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哈哈,好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何人在外面鬼鬼祟祟,快与我拿酒来!”

冯羽被最后一句暴喝吓得浑身一颤,情不自禁地倒退了几步,脸色瞬间变白了。

史思明却以为他被吓到了,不由哈哈大笑,道:“贤弟怕什么,左右是个写诗的人,堂堂左相竟吓得脸都白了,哈哈!”

冯羽努力挤出一丝微笑,道:“不知里面这位……是何人?”

史思明笑道:“李白,太白居士,贤弟听说过否?”

冯羽露出恍然之色,道:“原来是太白居士,这位可是大大有名了,据说还是我的蜀中同乡呢,他作过的诗连蜀中稚龄小儿都会随口吟诵几句……没想到他竟来了晋阳。”

史思明点头道:“当年李白在宫里任翰林待诏,安禄山进京朝贺时我亦见过他一次,呵呵,留在宫中为官却也放荡不羁,连天子和贵妃都不放在眼里,长安市井中人却颇喜此人,许多文人士子拜为天人,在民间拥有非常高的文才声望。”

冯羽顿时明白史思明为何对一个诗人如此看重,特意将他领回府上招待。

然而冯羽的心头却十分沉重,有一种末日即临的绝望。

李白,去过石桥村,而冯羽也是石桥村人,当年李白被顾青款待,在村里待过一段日子,冯羽那时也是个顽皮的少年,与这位整日醉醺醺的酒鬼混了个脸熟,而且时常恶作剧作弄他。

时隔数年,冯羽仍对李白印象深刻,而李白……除非此刻厢房的房梁突然断裂,恰好砸在这醉鬼的头上,将他瞬间砸失忆,否则他大概率也认得冯羽的。

没人知道李白为何会突然出现在晋阳城,也没人知道安禄山叛乱后,李白究竟去了哪里,他行踪诡秘,来去如风,太平年月他出现在蜀中石桥村的巍峨高山中,动乱时节他却赫然出现在被叛军占据的城池里。

谜一样的男人。

冯羽的心情却很沉重,两人只要一碰面,冯羽的底子可就全漏了,所谓益州商贾世家,所谓少年纨绔横行益州等等,所有的人设瞬间崩塌,只消一句“石桥村”,史思明就马上会联想到顾青的出生地,一个与顾青同村长大的人,若说他不是奸细,鬼才信。

冯羽此刻心跳得厉害,他已察觉身陷绝境,下一刻,或许便是他告别这个世界之时。

生死顷刻间,冯羽忽然想起,自己的人生还有好多好多遗憾……

亲人,朋友,爱人,都来不及道别。

惨然一笑,冯羽此刻甚至连感慨的时间都没有,史思明已推开了厢房的门,故作豪迈地大笑道:“太白居士,久仰了。”

冯羽默默叹了口气,努力挺直了胸膛,表情漠然地跟在史思明身后走了进去。

厢房里,李白赤着双足,头发披散像个疯子,一袭月白色的长衫上面沾满了酒渍油渍,脏得不知多久没洗了,他颌下的胡须已有几许发白,额头的发际线也悄悄上移,比起上次在石桥村见到他,如今的李白更显苍老了。

大醉的李白闭着眼斜躺在床榻上,嘴里含含糊糊不知在吟诵着什么,不时从喉咙深处冒出一个酒嗝儿,屋子里的酒味儿很浓郁,走进去的人只是闻闻味道都有几分醉意。

史思明进门后便朝李白行了个叉手礼,大笑道:“久慕太白居士之名,今日相见,幸何如之,在下史思明,有礼了。”

李白仍闭着眼,仿佛什么都没听到似的毫无反应。

史思明没有丝毫不快,他很清楚面前这位爷可是连天子和贵妃都懒得搭理的人,盛世诗人多如过江之鲫,李白的诗独树一帜,可称盛唐之首,然而李白的性格却比他的诗更出名,轻王侯,篾权贵,基本操作而已。

热脸贴了冷屁股,史思明丝毫不觉尴尬,反而笑得愈发灿烂。

“太白居士,太白居士?可欲饮酒乎?在下着人送酒来如何?”史思明探过身轻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