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无二(第3/7页)

“说来。”赵玖抬手相对。

“可让曲经略、吴都监(吴璘)暂往宁州汇集,然后过子午山、经沮水出坊州,与吴经略(吴玠)合兵。这样,若官家何时欲发大军往白河畔野战,他们也可以何时从坊州南部南下支援,若官家欲挠敌之后,也可以让他们合兵一处,往攻金军北洛水河口大营……便是活女盘踞丹州道路也会危险,届时娄室不得不退。”刘錡缓缓言道,却是给出了一个听起来还不错的纯军事意见。“而官家,也可趁机发旨意,问问曲经略、吴经略战守之事。”

且说,赵玖与堂中诸人听得清楚,自然知道刘錡此番策略的真正意图……通过延缓给曲端下令来继续和稀泥。

当然了,对于堂内许多头脑精明的政治动物们而言,刘錡这番和稀泥可能还有一层关于帅位的考量。

不管是谣传的那般赵官家一旦决意出战便亲自临前线,又或者是以宇文虚中挂帅,但无论如何,正如之前在鄢陵也只能让岳飞代为指挥一般,前线总是需要一位军帅实际上负责代替指挥的,而这个军帅位置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言,很可能一战成功便要加节度使的。

那么,在韩世忠无法轻易离开同州的情况下,刘錡长兄刘锡、曲端、王渊,便是理论上三名实际主帅的候选了……今日王渊表现突出,几乎要压倒唯一的反对派刘子羽,身为刘锡的弟弟,此时支派曲端南下,自然引人遐思。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除了刘子羽一般会不留情面外,也无人会直接点破,而且此时也确实需要和稀泥的手段,偏偏刘錡这个主意从军事角度来说到底算是个好主意,所以即便是刘子羽也意外的没有说什么,赵玖也即刻从善如流,直接让小林学士当场写几封分别给曲端、吴氏兄弟的‘使相钧旨’。

而就在小林学士书写不停,‘日报军议’也在继续不停之时,堂外忽然一阵骚动。

对此,众人并不在意,俨然已经习以为常。

毕竟嘛,时间已经相当晚了,而长安城内外兵马云集,防备严密,一到晚间便宵禁,此时骚动只有可能是紧急军情送到,实际上,之前也多次遭遇类似情况,譬如端午节后金军主力离开白水城,越过小白水南下,彼时便是前线各路军官忙不迭的来发讯息。

故此,上下只是一起噤声,除小林学士继续书写不停外,都只待杨沂中出去亲自交接文书。

片刻之后,杨沂中匆匆回来,果然带了一封文书,而赵玖接来打开一看,心中一动,却又当场失笑,并直接开口:

“你们有谁认得李永奇的?”

座中许多人面面相觑,然后几乎所有西军背景之人,从刘锡、刘錡兄弟,到坐在门内位置的田师中,再到立在赵玖身侧的杨沂中,几乎是齐齐拱手出声。

便是宇文虚中也在旁捻须相对:“臣也知道此人,绥德军出身,乃是当地党项大豪,娄室上次占据延安后,他全族被隔绝在后方,便直接引部众投了西夏,因为是党项名族,所以颇受重用,娄室也因为粘罕与西夏关系暧昧,不曾追究。不过,之后不久,李永奇便曾使人以蜡丸藏绢,把文书送到了臣这里,说是心系国家,只因官家有不许降金旨意,怕日后无法相见,所以仿效黄权投魏云云……臣之前便是通过他请西夏出兵的,只是西夏没答应而已。”

赵玖微微颔首,让杨沂中将文书转呈给了左手第一位的宇文虚中,却又感慨开口:

“西夏没答应,他便自己擅自答应了,胡寅加急文书在此,说是李永奇见西夏无意出兵攻金,便干脆假传西夏国主旨意,取了当地四千多匹战马,带着本部两千余部属,然后沿着横山向西绕行南下,他们沿途散尽家财,一面招募横山蕃部,一面抵御追兵,等到庆州为吴璘部所接应后,兵马已经到了四千满额之数,且俱是骑兵……你们说,此人可信吗?”

满堂寂静无声。

一面是惊愕,一面是怀疑。

惊愕当然可以理解,这种辗转归国的故事,几乎是史书中的桥段,发生在自己认识的人身上,总觉得有些荒诞和难以置信;而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党项人,降了西夏,还曾蒙娄室不杀之恩,如此要紧关口忽然折返,若是间谍又怎么办?谁负的起责任?

实际上,当日李彦仙在陕州就曾干过类似的事情,他在娄室扫荡陕州的时候,让准备跟自己一起入山打游击的部分宋军去降金,然后这批人果然成为了陕州守军,结果就是娄室一转入关西,李彦仙便直接靠着内应入了城。

那么如果这李永奇是娄室安排的间谍,谁负责?

但如果不是,宋金关西决战的这道数学题,是不是又可以再重新算一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