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这桌子还得掀!(第2/3页)

“这汴京城才是大宋的京师,亳州不是,以后谁想把奏疏送到亳州,那就干脆趁早滚去亳州,别留在这汴京城里碍眼。”

一场又一场的大胜,彻底竖起了赵桓在军中的威望,也让赵桓彻底看清楚了朝堂上的大宋明公们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完颜宗望刚刚跑路才几天?这特么的还没彻底解掉太原之围呢,现在就有些人已经坐不住了,迫不及待的把奏疏抄送亳州给赵吉翔!

更恶心的是,之前带着心腹一起卷钱跑路的赵吉翔不仅大大咧咧的收下了那些奏疏,还特么堂而皇之的在亳州处理起了政务,俨然一副在亳州听政的模样!

眼看着赵桓直接开炮了,刚刚迁任吏部尚书不久的李若冰也扭头打量了朝堂众臣一眼,然后躬身拜道:“臣,李若冰,有本奏上:

向时完颜宗望兵临城下,张劝并卫仲达、向大圭等五十六人弃官而逃,现在这些人又堂而皇之的站在朝堂之上,也是这些人将奏疏送往了亳州,与这般败类为伍,臣深耻之。”

赵桓一听,顿时就乐了——

如果不是李若冰站出来,赵桓还真就没发现早先弃官而去的张劝等人又站在了朝堂上。

这些沙雕是什么时候跑回来的?谁给他们的脸?

“另,臣要弹劾官家见事不明。”

就在赵桓打算对张劝等人下手的时候,李若冰却又接着把矛头对准了赵桓:“我大宋如今官浮于事,仅吏部便有正职吏部尚书、知吏部、权知吏部、同知吏部等职,其他诸部乃至于枢密院亦然,可谓之曰冗官。

朝中诸臣似张劝、卫仲达、向大圭等辈多有送奏疏往亳州者,若上皇在亳州批复奏章,亳州是朝廷又或行在?将置官家与汴京朝堂于何地?

若亳州为行在,官家于汴京理政,上皇于毫州理政,则是为冗政。

如今官家不见冗官、冗政之患,一意亲征太原,却不知我大宋之患不在金国,不在西夏,而在心腹之间耶?请官家明鉴。”

赵桓曲指敲着龙椅上的扶手,望向李若冰的目光中也满是赞赏:“这事儿是朕疏忽了,李卿弹劾的对。”

嗯了一声后,赵桓又接着道:“张劝、卫仲达、向大圭等五十六人既弃官而逃,此时便不该出现在朝堂。拖出去,廷杖三十,全家流放岭南。

另外,李卿所说的冗官之患,朕此前也多有考虑,只是太原之危未解,此事暂且搁置下来,待解了太原之危后再做处置。”

待李若冰躬身应了之后,王宗濋这个殿前司都指挥使便站了出来,挥手示意殿前司的士卒把张劝、卫仲达等人都拖了出去。

殿前司的士卒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廷杖这项业务技能,不多时便回报说张劝等人没挺过去。

赵桓却是不以为意,只是嗯了一声后对群臣说道:“朕,打算御驾亲征,以解太原之危。”

鹤炉的鹤嘴里升腾起一阵阵的烟雾,淡淡的檀香味儿弥漫在紫宸殿里,十二旒冕冠下的赵桓嘴角含笑,朝中大臣们一片哗然,紫宸殿里的气氛也十分压抑——

自打赵桓穿越过来之后,紫宸殿里已经很久没开过大朝会了,最近这段时间的大朝会都是在城头上开的。

如今官家他老人家好不容易在紫宸殿里开个大朝会吧,结果是一大堆的官员倒了大霉,或是被罢官去职,就连白时中这个当朝太宰都被扔到了大牢里里等死,张劝等人更是被王宗濋手下的鹰犬们活活打死。

即便是这样儿,大宋的这些明公们也捏着鼻子忍了下来——随着赵桓一次又一次亲自带兵挫败完颜宗望所累积的声望,再加上无心主导的东辑事厂又一直在汴京城里扇风点火,使得朝堂上的大臣们根本没有胆子再和赵桓做对。

赵桓说要干完颜宗望一梭子,那就干,赵桓说让朝堂上的谁谁谁滚蛋回家,那就让谁滚蛋回家顺便再换个赵桓中意的人选,哪怕是赵桓要把金兵俘虏都筑成京观,朝臣们最后也依着赵桓的要求筑了。

但是今天,朝堂上的大佬们,尤其是那些投降派以及议和派的大佬,都觉得不能再惯着赵桓胡作非为了。

堂堂的大宋官家,居然想要御驾亲征太原?

大宋开国至今,御驾亲征过的皇帝一共有三位,太祖皇帝还好说,太宗皇帝依靠骑驴漂移的绝技在高粱河一战成名,真宗皇帝澶渊之盟胜而不胜又不败而败,除此之外就再没哪个皇帝敢御驾亲征,现在你赵桓赵官家居然想要带兵去硬刚完颜宗瀚?

这特么的,就算你刚把完颜宗望打出屎来也不行!那完颜宗瀚又岂是完颜宗望能比的?

既然现在已经连续击败了完颜宗望好几次,那就应该巩固战果,就算不趁着现在完颜宗望实力大降而议和,那也应该趁机加强汴京的防御,亲征太原算怎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