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第2/3页)

通常情况下,赵德良在扫视全场之后,会问秘书长余丹鸿,人到齐了没有,得到明确回答后,宣布开会。可今天,他并没有将目光落在秘书长身,而是笑着,谁有新段子?个来听听。

听了这话,大家全都呆了一下。段子在江南省官场,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这是因为陈运达非常喜欢段子,但凡由他主持的政府方面会议,往往以段子开头。如果他本人收到好的段子,会在正式开会之前,拿出手机,仔细翻一翻,读给与会者听。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氛围,只要是参加陈运达主持的会议,大家都在事前积极收罗各种段子,然后在会前提供给陈运达。段子是中国社会一种极其特殊的产物,个世纪九年代,被称为新民谣,当时的段子,主要集中对官场的讽刺和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笞,如讽刺官场吃喝风的喝酒歌就唱道:酒杯真有罪,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夫妻背靠背。那时候的段子,是被严格限制在纸媒出现的,第一次集中被印成文字,大概在贾平凹的《废都》里。到了个世纪末期,手机开始普及,段子便冲破有关部门的封锁,在手机中泛滥起来。这道大坝总算冲开,许多段子,也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纸质媒体。此时的段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带色的,一部分是政治讽刺的。因为段子广为传播,并且在传播中产生利润,电信部门便高薪聘请专业人才创作段子。

有所好,下必效焉。陈运达喜欢段子,整个江南官场,便形成了一股收集段子的风潮。一届省委书记袭百鸣对此非常恼火,多次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陈运达是段子省长,下面追着一群段子厅长段子市长。

赵德良到江南省三年,从未对段子有过任何表态,也没有哪个人敢在他主持的会议段子,自然也没有人知道他对段子的态度。现在,他突然提出这么个话题,在座各位,均不明白他的用意,气氛一度紧张。

就在大家不知应对的时候,政法委书记罗先晖先话了。他很清楚,赵书记的这一提议太突兀,大家的思维没有从旧有习惯中转过来,如果不快点打破寂静,所有人都会尴尬。他拿出手机,一边翻查一边,我今天刚好收到一个。吓唬人的四句话——时候,妈妈,狼来了。学时,同学,老师来了。结婚后,同事,你老婆来了。现在,情人,这个月没来。

不知是段子不好笑还是大家仍然未能回过神来,全场没有一个人笑。

丁应平立即接过了话头,,我这里也有一个。啊,是这样的。若要一辈子高兴,做佛:若要一阵子高兴,做官:若要一个人高兴,做梦:若要一家人高兴,做饭:若要一帮人高兴,做东:若要两个人高兴,**。

这个段子显然得大家有共鸣,有人笑了,有人在评。赵德良并没有给大家太多议论的机会,而是追着丁应平问了一句,对了,应平,我有一件事老早就想问你了,每次见了你又忘了。

此话一出,大家刚刚冒头的对段子的兴趣,被迅速浇灭了。

丁应平并没有出声,等着赵德良。赵德良,你是学历史的,你对平王东迁怎么?

丁应平一下子愣住了。今天赵书记怎么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刚刚提议段子,现在又谈起了平王东迁。这哪里是开会?分明是聊大天嘛。丁应平迅速将自己的历史知识归纳了一下,,平王东迁,是东周和西周的分界线。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国都设在现在的西安附近,称为镐京。靠近西部,所以史称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姬宜臼将国都迁到洛阳,在东边,所以史称东周。

丁应平当然还可以一大堆,可现在是在一个极其严肃的会议,他不可能在这里讲历史课,只能长话短,草草地了几句,算是应竹过去。

赵德良,你这话没到点子。西京好好的,周平王为什么要东迁?这不是劳民伤财吗?

陈运达原本不想涉及这些闲话,可在此时,他实在忍不住。整个江南省,陈运达被认为是春秋战国史的专家,曾经和省内几所大学研究先秦史的教授交换对春秋战国历史的法,那些教授无不甘拜下风。陈运达没有正规过大学,只是在文凭热的时候,通过电大弄了张文凭,后来又迫于形势,弄了张硕士文凭,两个文凭都是中文,与历史无涉。陈运达之所以对春秋战国史感兴趣,完全是因为《东周列国志》。

陈运达还是初中生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停课闹革命,大些的学生去造反,他只能跟着瞎起哄。也就是这时候,他的隔壁搬来一户人家,邻家有一个儿子,比陈运达大几岁,已经进工厂当了工人。邻居的儿子对陈运达这个造反派头头不屑一顾,从来都不正眼他。这让陈运达分恼火,一再找他的麻烦。邻居总是以一种哀怜的眼光着陈运达,让陈运达更加不爽。有一天,陈运达带着几个造反派将邻居堵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