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官商合作 投其所好,摸清命门(第2/10页)

步行约百余步台阶,山势更加平缓,只见几幢高大威严的庙宇矗立在树丛中。一个中年和尚急冲冲地跑来,他大概就是马砺峰刚才说到的清隐和尚了。见到三人,和尚说:“阿弥陀佛,各位领导,小僧等候多时了。”

柏安民点点头,说:“好,清隐啊,每次到你们这里来,都让我感到静心啊。”又指着李非语介绍说,“这位是市委李书记,他是第一次上灵山,你一会儿向他好好介绍介绍灵山寺的历史。”

清隐向李非语说:“李书记,小僧有礼了。请各位领导到斋房喝茶。”

柏安民对李非语说:“等一会儿再喝茶吧,既然来了,我看还是先上炷香吧?”

李非语说:“对,上炷香,我还是第一次来呢。”

古刹梵音,清香袅袅。平常人们上香,支数都是单数,以三支为多,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进了大雄宝殿,清隐和尚拿起一束香,数了几支,然后递给了柏安民。李非语瞅了一下,是九支,看来“九”是柏安民喜欢的数字。九者,久也,当然是指长久了,官运长久,财富长久,平安长久。可见,柏安民上九支香是很有寓意的。

柏安民将香点燃了,先将三支插在香炉中间,然后将三支插在右边,最后将三支插在左边,动作娴熟,一气呵成。显然,他是个老香客了。在插香的时候,李非语看出他的口中在喃喃说着什么的。当然,那么小的声音,只有菩萨才能听得清了。

柏安民上完香后,李非语也来到香案前,拿起三支香,点燃了,虔诚地插在香炉内。李非语特地只拿了三支,是九的三分之一,当然不能和柏安民的支数一样,领导任何时候都是讲究等级的。如果不明智地拿了九支,享受和主要领导一样的待遇,那说不定就会坏了领导的兴致,甚至当场引起他的不快,这都是可能的。

马砺峰也来上香了,他不愧是个精明人,只上了一支。

上完香,出了大雄宝殿,大家都轻松些了。清隐将几位领导领到一间花木抚苏的偏殿,待三人坐定后,他从里间端出一只瓷坛。他一边泡茶一边说:“这是极品雾里青,贫僧早春保存的,市场上都是论克卖的,一克要四五百块呢。”

瓷碗里的茶汤浅黄明亮,清香扑鼻。一克就要好几百块,这么贵的茶叶,连李非语平时也没有喝过呢,难怪马砺峰说清隐这个和尚当得潇洒。再看看那边的茶几上,还摆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好茶!”柏安民赞道,“喝茶还是要心静,我喝过不少好茶,可是在办公室里也好,家里也好,就是喝不出这个味道。”

李非语应和了一句:“心静茶香,品茶和心情有关,另外,水质也至关重要,这茶可能是用山泉煮的吧?”

清隐说:“领导说得太对了,是清晨新汲的山泉水。”

趁着领导的高兴劲儿,清隐说道:“柏书记,还要拜托您一件事,这灵山寺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书还没有办下来呢,还有寺庙的法人登记证,这两件大事还要请领导亲自过问一下。”

按照规定,宗教活动场所要经省宗教部门依法登记批准,发给登记证书。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具备法人条件的,同时办理法人登记,并发给法人登记证书。当初建庙时,因几名老干部反对,办证的事就缓了下来。难怪清隐这么着急,如果没有经过登记批准,灵山寺就是非法宗教活动场所,清隐自然更谈不上是什么合法的住持了。也就是说,如果灵山寺不被宗教部门登记,随时可能会被查封,清隐也随时可能出户。

柏安民“咕噜”一声吞了一口茶水,声音很响亮。他用碗盖轻轻拨弄着茶叶,说:“你说的事上次出了点小麻烦,下次再交个报告上来吧,我和宗教局打个招呼。”

清隐喜不自禁,笑道:“既然几位领导喜欢这茶叶,小僧这里还有一点,改天专程给各位领导送去,顺便把报告也一道交上来。”

香也进了,茶也喝得差不多了,清隐也如愿以偿,看来上午的活动应该结束了。

李非语像是想起了什么,他问清隐说:“清隐师父,这庙宇所在地是古灵山书院遗址,听说遗址上还有一块碑刻,你知道在哪里吗?”

“哦,我知道,顺着这条巷子,一直向后走,出了庙宇后门,再向前走一段路,就能看到那块碑。李书记,我带您去。”清隐答道。

“不用了,你陪柏书记在这儿喝喝茶吧,我一个人去看看。”说着,李非语站起身,跟柏安民、马砺峰打过招呼后,一个人向灵山寺后门走去。

后门是关着的,并没有上锁。李非语打开门,外面只有一小块狭长的山地,荆棘与杂草丛生。踏着没膝深的荒草,放眼四下寻觅,在一个角落里,李非语终于发现了一块石碑。他好不容易来到石碑前,扒开杂草,细细辨认着上面的碑文。碑文虽有些漫漶,但字迹基本可辨。大意是说,古书院由陶侃创办,史上人才辈出,后几经兴废,光绪年间,为再现这一人文盛景,当地官绅名流集资重建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