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6/11页)

“不独阳城官场如此,也不独张大龙一人这样,当今官场,有很多像张大龙之类的官员,已经练就了一身在矛盾、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技巧,或者说,没有矛盾和摩擦,他们就丧失了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冯市长的情绪,慢慢又被调动起来。

“省里有无可能使用张大龙呢?”黄一平问。

“很难说,不确定因素很多。”在冯开岭看来,如果完全从个人素质和阳城实际需要出发,张大龙绝无任何优势,简言之,若是大家独斗单挑,张大龙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可是,官场之事往往好比戏台,又常常好似赌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程式,变化与意外恰恰才是常态。现在民主推荐与测评的结果虽然放在那里,民间舆论的呼声也很明显,可选择谁担任阳城市长,是否使用张大龙,除了惯常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常情常理之外的微妙原因。就目前情况而言,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洪书记,而其说话分量的轻重,又取决于省委对他的使用情况。如果省里暂时不准备起用洪书记,那么在阳城市长的人选上,极可能就要充分考虑他的意见,这是中国官场惯用的一种平衡术。另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便是张大龙与秦众是否联手,以及联手的程度。张大龙是阳城的地头蛇,秦众在省里有些关系,他们若是真正达成紧密型联盟,那效应绝对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张大龙与秦众有形成联盟的基础吗?他们的同盟能够持久、牢固吗?如果他们搭档起来,会是怎样的状态?”黄一平内心里自然不希望这样的情况成为现实,可又无法不朝那个方向设想。

“这正是我们需要破解的一个谜。”说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冯开岭渐渐进入亢奋状态,他把身子朝黄一平这边倾了倾,说:“你记住,官场与生意场没什么两样,没有永远的敌人、对手,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同盟,一切分分合合都以利益为基础,完全取决于现实需要。张大龙与秦众,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完全有可能达成某种默契,形成利益同盟。对张大龙而言,他是为了谋得市长位置,在退休之前尝尝市府掌柜的味道。于秦众来说,目前在阳城根基尚浅,暂时还没有能力直接冲击市长宝座,这次掺和进来,也只是露个脸,强化其个人形象,积累点政治资本。而在我与张大龙谁当市长这个问题上,他显然更倾向于张,因为从年龄方面考量,张大龙最多只能当一届,我却有可能干满两届。而且,他与张联手,正合了洪书记的旨意,等于在政治上额外多捞了一笔。至于说他们是否能真正实现持久、牢固的联盟,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不可能!”

看到黄一平面露不解之色,冯开岭干脆来了个竹筒倒豆。就他在官场多年的观察与体验,像张大龙与秦众这样的官员,极难形成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这样的执政格局。当今政坛,众多领导班子无非四种组合形式、四样效果:强强组合,正职、副手争着做主充老大,相互不服,丛生内耗;弱弱相配,全套班子皆脓包,整个单位肯定一盘散沙,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正弱副强,主政者压不住阵,副职动不动犯上作乱,亦是不妙;唯有正强副弱的班子,时时事事处处体现一把手的江湖老大地位,才能风平浪静、诸事顺当。因此,不论多大的官场,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已经形成不可推翻之铁律——官德、人品、能力、水平皆属平常的官员,如张大龙辈,一旦成为主政一方的要员,绝对不会重用、信任比自己强的副手。副市长秦众虽然年纪轻、资历浅,但其德才素养绝对在张大龙之上,即使以冯开岭一向挑剔的眼光看,其人也足以算得上一只潜力股。这样的能干之人,自然不会长期甘于庸者之下,而张大龙这类武大郎式的官员,也绝不轻易放心、放手于他。所谓联手,也只能是一时利益驱使,纯属权宜之计。可即便如是,若是任其一旦联盟成功,其破坏力之强、后果之重,也绝对不能等闲视之。

冯开岭侃侃而谈,两眼放光,黄一平听得简直有些惊呆了。

跟随冯市长好几年了,平常也经常有此闲聊的机会,可是能像今夜这样,亲耳聆听冯市长纵论官场诡秘、横议政坛风云,还不多见。这哪里是在谈论一个莫须有的张、秦联盟,分明是毕其半生学识、经历、体验,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尽揽天下大势于怀。黄一平作为秘书,说是身在官场,平常在冯市长身边耳濡目染,自信也懂得些其中奥妙,原来却只是知晓皮毛,不知官场竟然有这样高深的学问,更不明冯市长对官场的研究、评点如此精深。他感觉自己还是太嫩太浅了,也是感受、体悟太晚太钝。换言之,如果有机会能在冯市长身边多待些时间,或者平常多主动讨教,也许他会学到更多东西,真正摸准官场脉搏,成为其中一个游刃有余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