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5/11页)

冯开岭送礼的重点,当然是在省城。在位的领导,必由其亲自出马,黄一平、邝明达等心腹跟随左右,专挑月黑风高之夜,行踪极其诡秘。冯开岭比阳城其他领导的便捷之处,是他曾经在省里工作过,到省城探望领导算是轻车熟路,万一遇见熟人也可以访旧名义搪塞过去。与看望现职领导轻车简从不同,拜访那些老干部及其遗孀时,冯市长则会选择光天化日之下,大包小包里装着些螃蟹、芦笋之类的阳城特产,甚至还有山芋、芋头、花生这样的土货,热热闹闹地在那些冷落日久的门院前进出,迎送之间刻意弄出很大的欢声笑语。刚开始,黄一平不明就里,后来就慢慢看出端倪——这些人家与在位领导不同,东西不在多少,要的是个热闹气氛。冯市长如此一番闹腾,左右邻居知道有人来送过礼,倒比送了什么价值更高,也更重要。

冯开岭在阳城还有一批需要重点关照的人群,每年送礼都不可忽略,而且非得由他自己亲自出面——这就是他工作过的阳城师专那些老领导、老教师。每年春节之前,都会带领黄一平和司机老关,早早备下些大肉大鱼色拉油之类,也是大张旗鼓来到师范宿舍区,一幢楼一幢楼走过去,一家一家敲开门,凡是当年他在校工作时在位在职、如今离休退休在家的老人,无论校长、书记还是普通老师,人人有份。这样做的效果,是大家都知道冯开岭念旧谊、有情意、没架子,是个知恩图报的好人。在位官员,最难得到这样的评价,也最想得到这样的评价。冯开岭此举,为他在阳城官场挣分不少。上次省委组织部搞民主推荐,阳城师专里的几个老教师,就是因此而帮了冯开岭的大忙。

此外,送礼时机的把握也非常有讲究。平常逢年过节普遍跑跑,杨柳水大家洒洒,那属于“平时勤烧香”性质。现在,随着换届进入倒计时,阳城市长人选之争渐入白热化状态,眼见张大龙、秦众有结成同盟的可能,冯开岭此时借重阳节之名,有选择地送礼攻关,意在随机应变、神兵奇袭。不过,时下人事问题已经提到省委议事日程,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省委省府现职领导们那儿绝对已成禁地,公开跑动难免伸手要官之嫌,正是当下之大忌。日前,从中纪委到省纪委,包括组织、监察部门,都已下发文件通知,三令五申反复警告,如果有人一旦顶风作案,必将格杀勿论。以前,每次大规模党、政换届,哪怕只是村、居委会一级最基层组织,也都有一批倒霉鬼难免撞上枪口,被送上断头台。因此,从现在往后这三四个月,但凡有点政治头脑的候任官员,都会尽量避免出现在上级领导机关,更加避免出现在现任领导们的官邸。因此,冯开岭这才特派黄一平急赴省城,重点放在一批老干部身上。

毛处长、印厅长之类虽是离退休了的官员,但他们都居住在省里机关宿舍,冯市长自然也不便在那里跑进跑出。

更何况,即使他亲自出马了,有些话也不好出口。

黄一平深为冯市长充满智慧的决定而折服!虽是送礼小节,也足见其大谋大略。

平心而论,跟随冯市长几年,黄一平不但对他的领导艺术心悦诚服,而且对其送礼艺术也是佩服之至。由是,他也进一步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今社会,送礼即政治,无礼不为官。

57

黄一平的省城之行,相当诡秘。

他的行踪,除了冯市长,只有邝明达知道。为了确保行动的绝对保密,他向邝明达要了辆车,利用双休天独自悄悄进了省城。

送给毛处长的几样东西,皆由邝明达特别准备,不过是六双草鞋、两百只咸鸭蛋、十瓶糟乳腐,累计价值不会超过四百块钱。表面看来,那些东西都是十分平常的物件,价格也很低廉。可是黄一平明白,这三样东西,平常之中却又都有不同寻常之处。

据冯开岭介绍,当年他跟老书记到省城工作,经常随同看望毛处长等阳城籍或在阳城工作过的老同志。

那时的看望,真就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看望,来客常常两手空空,还要叨扰主人一顿便饭。有时即使顺便带点东西,也就一袋茶叶、一块阳城年糕之类。但是,毛处长那儿,每到秋季或年底,老书记必有三样东西要送到——草鞋、鸭蛋、糟乳腐。后来老书记突然去世,冯开岭接过使命,一直把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在和毛处长接触的过程中,冯开岭与老人结下忘年之交,深得其喜爱。当年他从省里得以顺利回到阳城,以及后来接任常务副市长,毛老处长都曾出面讲话。不仅如此,他还从老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担任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初期,时常得其言传身教,才很快成为半个农业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