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各自天涯(第2/3页)

外头远远地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梆子声清亮,在雪夜里响起,惊得谢燕鸿回过神来。

很快便到约定的时间了,他振作起来,重新又披上了厚裘,戴上风帽,提一盏灯踩着薄薄积雪走出去。小院外头两道门,往时都有人看守,谢燕鸿出了第一道,看守的人却不在,第二道就是与王嫣约定好的月洞门。

谢燕鸿走过去,与躲在门后的人撞了个正着。

“小心!”谢燕鸿忙放下灯扶住她。

王嫣穿一身暗色羽毛缎斗篷,头戴观音兜,露出半张秀美的脸来。她上下打量谢燕鸿,盈盈下拜:“表哥,一别数年。”

王家未曾外放魏洲时,表兄妹俩都还小,厮玩过一阵,如今大了,都变了样,一时竟有些不敢相认了。

谢燕鸿急于知道她为何事而来,连忙扶她一把,开门见山:“表妹何事找我?”

王嫣回头看了一眼,见小丫头在远处站着望风,目光所及之处,就只有他们两人了,这才说道:“祖父受宣抚使郑大人所邀过府去了,二更就回,人都被我支开了,我们长话短说。”

听到“宣抚使郑大人”几个字,谢燕鸿心下一沉——外祖父说他和新任的宣抚使多有龃龉,怎么还漏夜受邀上门?

见谢燕鸿皱眉,王嫣知他警觉,更是竹筒倒豆子一般,脆生生地说了一串。

“京中发了海捕文书要缉拿表哥,祖父已经决定了,不日之内便要将表哥绑到宣抚使郑大人处了。”

恍如头脑中炸起一道雷,轰得谢燕鸿头昏脑胀。

王嫣说道:“今上得位不正,到处都议论纷纷的。表哥可能不知,月前京中降罪了几个多嘴的太学生,其中有几位原籍魏州的,也发配回乡来了,永世不得选官录用。因着这事,才派下来新任的宣抚使,祖父怕被牵连怪罪,多有......多有来往。”

说是“来往”,实是“巴结”,只是王嫣终究不好直言长辈之过。她这样的闺中小姐,竟能把这些事有条有理地说下来,漏夜报信,可知她有情有义,支开守门人,又有勇有谋,谢燕鸿心中不免对她刮目相看。

种种蛛丝马迹,谢燕鸿也不是没有察觉,只是他自己都不想承认,不愿意戳破这层窗户纸。有人帮忙,有所依托,总要比孤立无援要好得多得多。

谁又愿意承认自己被至亲之人背叛了呢?

他闭上眼,深呼吸一口气,复又睁开。

王嫣又道:“祖父有意要和郑家结亲,我不愿意,到内书房去寻他老人家,这才听见的。他虽有不对,也是为了保存家人,你......我让丫头带你从角门出去......”

谢燕鸿看看天色,很快就要二更了,他焦急打断:“有重要的书信在书房,关系国本,表妹帮我到底,带我到书房。”

他心里也没有把握,只是如果就这样离去,他又怎么对得住殷殷嘱托的母亲?

王嫣到底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脸色都白了,咬牙跺脚,说道:“快些。”

谢燕鸿吹灭了灯,跟在王嫣身后,小丫头在前面望风带路,两人在雪夜中左绕右转,一路到了内书房。王嫣从小得祖父看重,娇宠着长大的,内书房也没少来,小丫头上去好言好语一番,守门人便将她放进去了。

她进去后,将里头的人打发出去,打开侧面的窗,让谢燕鸿翻进去。

“若是重要书信,可能不会藏在此处。”王嫣说道。

谢燕鸿迅速地翻找着,便找便道:“我找找,若是没有,再作打算......”

话音刚落,他就见到了那个他从京师一路带过来的信封,大大咧咧地放在书桌上,只用琥珀镇纸压着。谢燕鸿的心跳都停了一拍,心中顿觉不妙,顾不上其他了,他飞快地将书信拆开,倒出里头的两张信纸。

其中一张上面,有短短几行字,正是他母亲王氏所写。

“父亲大人亲启。京中兵乱,荣王谋反。定远侯府一门皆不甘心俯首贼子,定有灭门之祸。女儿早有慷慨赴死之志,唯有小鸿放心不下。稚子何辜,恳请父亲保存小鸿性命,一饭一蔬,平安度日。另请转述小鸿,天地逆旅,总有归期,不必存悲。梦中若识路,足以慰别情。”

落款是王氏的闺中小字——阿璧。

纸上有几点泪痕,模糊了些许字迹。

谢燕鸿双手发抖,展开另一张信纸,他本以为这是先帝遗诏,他母亲也是这么和他说的,谁知道,打开之后,雪白光润的澄心堂纸上一片空白。

外头传来更夫敲打梆子的声音,已是二更天。

王嫣催道:“快些,祖父把大半府兵都调走了,此时正好出府。”

谢燕鸿整个人都木了,双手收紧,将那张素白的信纸捏皱。他嗓子干涩,差点说不出声来。

“调......调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