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第3/4页)

就在谢九娘感慨的这个时间,何似飞已经接到了乔影的花枝,将其簪在发髻上。

“啊!状元郎接到了我的花枝……不、不是我的!”

“那朵红色的花到底是谁的?我一直看着状元郎呢,就等着扔一朵花到他怀里,他手里怎么一下就多了一朵花?”

在何似飞接到簪花前,街边的姑娘们还都想着‘拔得头筹’,自己先把花扔到状元郎怀里,但他都戴了别人的花,大家这边基本上都成功不了了,于是,一个个将绢花、花枝都往他身上砸。

这下,何似飞就是能飞都躲不开如此多的花、手帕、香囊了。

何似飞活这么大来第一回差点被绢花给埋了,尤其狼狈的让马儿速度放快了些,才从花堆中脱身。

只是脱身后,就再没看到乔影的身影了。

乔影居然只是悄悄给他赠了一枝海棠花便离开。

虽说何似飞知道他一定在哪儿悄悄看着,可以何公子从来不怕人议论的性格,要是他能看到乔影,估计满京城姑娘都要循着他的目光看到乔影了。

谢九娘看着何似飞的目光在人群中逡巡,明显是寻找她那个不想多添麻烦的徒弟。

毕竟,若是被人看到乔府的小公子乔影给新科状元簪花,定然会横生枝节。

——这俩人,送个花还要搞得偷偷摸摸。

“何兄这朵海棠好漂亮,一定是哪家姑娘悉心栽培,采摘下来后一刻不停的送来的。”叶辰打量着何似飞头顶的花枝,笑着道。

“倒不一定非要是姑娘。”何似飞见他头上簪的是一枝芍药,转了话题,道,“叶兄这朵芍药开得正艳。”

叶辰开心起来,便下意识忽视了何似飞前一句话,道:“确实,我方才看了看,除了给你砸得花枝多且美之外,剩下就是给我的多了。原本该享受如此殊荣的是顾兄才对。”

说到这里,叶辰压低了声音,“我曾听顾兄的好友说过,考完殿试后,顾兄将文章一字不漏的誊写下来,拿给他恩师看过,那位大人都觉得极为不错,定然是一甲的名次,没想到……怎会落得了一个十二名的地步。”

何似飞对此倒没有什么惊讶的。

如今满朝廷文武都觉得新帝年轻,太后年纪也不大,在决策上帮不到什么忙,国家一切大事还都仰仗三位内阁大人。

这确实没错,也确实是事实,但这种情况放在先帝身上可以,因为先帝害怕出错、害怕自己这个皇帝当不好遗臭万年。可成鸣帝……正是年少轻狂,想要像先祖一样做出丰功伟绩的帝王。

所以,被文武百官所看好的文章,当真不一定能入得了陛下的眼。

如果那位顾明宇的文章提道让皇帝不要轻易下决定,估计皇帝就要轻易的把他排在前十开外了。

何似飞倒不是觉得文武百官不够聪明,看不出陛下的心思。

只是因为他们想问题的出发点跟何似飞不同——先帝留下的肱骨之臣所看重的国之将来,怎么才能让大厉朝千秋万代。

比如唐大学士潜心研究算科、工学,力求造出更大的船只,出海探索,还要改良水车灌溉的效率,让农田产粮率更大;

曹大学士力求整顿奢靡腐败的现状,让朝廷的政策能真正落实下去,让百姓们日子更加富足;

孔大学士看似那边都不掺和,但他却是出了名的‘万金油’,是朝廷内连接文官与武官的纽带,就连兵部尚书乔淞远,见了他也得赔笑。

但成鸣帝的心思显然不在于此。

嬴政十三岁即位,十五岁攻韩国十三城,十七岁连取魏国二十城,十八岁已经能击退五国联军……三十八岁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同样的少年帝王,如今的大厉可比当年秦国国力要强盛数倍,成鸣帝想要做出点令后人叹服大事,其实很正常。

何似飞估计,成鸣帝应该也隐晦的跟内阁大臣们提过自己的想法,但如今三位大臣都是‘保守派’,追求‘稳中求胜’,对开疆扩土、扬我国威的事情着实不大感兴趣。

不止如此,‘保守派’并非保守这几年,他们的根基着实深重。

当年余明函还没想着开疆扩土,他只是主张要‘变法’,结果就惨遭孤立、栽赃、贬谪。

这种事情,孰对孰错,只能等到千百年后,由后人定夺。

余明函是因为被排挤在核心政治圈外四十多年,又费尽心血,耗费三十年编撰《通志》,博古通今之余,才能跳出世事看问题;何似飞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又是末世的穿越者,才能有如此思维模式。

但这种思维模式就很好么?

其实也未必。

余明函不也是在起复后,还是适应不了朝堂的风格,再次请辞了么?

有些时候,当一个‘迷糊’的当局者并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