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 临床实验启动(第2/3页)

简练云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没错,你们是企业,当然要第一时间考虑效率和产出比。”

“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时间长,而且有其他治疗办法,要做双盲对比实验,会拖得太久。”

“不像渐冻症,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只要证明能够缓解病情,就可以通过审核,走快速通道早日上市,造福广大患者。”

双方一起商量,很快敲定了如何挑选患者,以及后续的治疗,制定了精准的临床实验方案。

……

川省,成市。

一辆被擦拭得锃亮的橘色山地自行车倚靠在墙角,车头挂着打包袋和帽子,车轮不见一点污迹。

这个30平的单间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靠枕和坐垫,能够缓和房间主人坐下或躺卧时的身体麻痹。

马军此时正坐在沙发上发呆,他的后背和双腿都被垫高,身体呈一个U字形,望着天花板似乎陷入了沉思。

面前的茶几上,放着一个空空的瓷杯,旁边摆放着厚厚的笔记本和一只水性笔。

沙发背后的书架上,放着大熊猫明信片,和堆叠在一起的药物。

过了一会,马军双目的瞳孔恢复了焦距,这短短的几分钟,对他来说格外漫长。

因为他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去过很多城市,拉洒,乌鲁,滨市,海市,京城,杭城,金陵……曾经最大的梦想是骑行去藏省。”

马军口中发出阵阵梦呓般的喃喃自语,一行清泪从眼角缓缓滑落。

但他似乎毫无察觉,目光转向倚靠在墙角的山地车,眼神中流露出强烈的依恋。

这是他最宝贝的物品,曾几何时,他骑着它走遍成市的大街小巷,以及文川阿尔村的坎坷山路。

但是,患病以后,由于越来越难以控制住刹车,山地车也就此闲置了。

“老伙计,你陪了我20年,想不到竟然能提前退休吧。”

马军挤出一个笑容,眼角的泪水如泉水般,止不住地涌出。

一个个刻骨铭心的画面,穿越岁月的层层迷雾,在脑海中浮现,清晰无比。

二十年前,那场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才30岁,当时在苏市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

消息传来的一刻,他立即启程,只身入川,买下了这辆山地车,奔赴阿尔村前线。

日复一日地穿行在蜿蜒小道中,教重建村的孩子们识字阅读,做起了支教老师的工作。

他甚至还收养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孩,支教结束后,带回了老家抚养。

直到3年前,他发现右手逐渐变得麻木,跑去附近的骨科医院,诊断为腕骨综合征。

医生说他手腕里长了个东西,压迫到神经,需要做手术切除,否则手就废了。

手术拆线后,他的右手依然没有好转,左手反而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

去年开始,他由双手麻木,演化为四肢僵硬,经常摔倒在地。

走路时两只脚会产生烙铁一样的疼痛,膝盖就像生锈了一样,再也蹲不下去,即便蹲下去也站不起来。

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昆市第一人民医院看病,终于确诊了渐冻症,以及二级残疾。

吃了药以后,双手的麻木有所缓解,起码手指还能动弹,但换来的代价是,全身无法遏制的疼痛。

这种疼痛让他倍感熟悉,想起了小时候经历的冻疮。

从小学到高中,他都在北方度过,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冬天手脚上长的冻疮,每年都会复发,痛痒难忍。

疼痛从童年蔓延到青年,如今又在知天命之年席卷而来,让他更加煎熬。

每天的止疼药,让他缓解了不少,但身体的日渐麻木,让他明白,生命似乎正从身体里不断流失,所剩无几。

于是,心中一个念头无法遏制地冒了出来。

他带着那个灾难中幸存的孩子,重返成市,想要旧地重游,见一见当年的故人。

就连当年的山地车,他都没有落下,直接带了过来。

第一站就是去文川纪念馆,但纪念馆建在半山坡上,他无法抬动僵硬的双腿,爬不上去,只能由孩子背着上山。

回到阿尔村,当年崎岖不平,堆满碎石的山路,早已被平整的公路所取代,满目疮痍的山体也长出了茂密的丛林。

看完这一切,马军发现,大家都过得很好,当年支教的村落,也发展出了旅游业,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至此,他终于放心了。

回到成市租住的房中,他喝了一杯咖啡,精神变得好了许多。

躺在沙发上,找了个舒服的姿势,花了短短几分钟,想通了一件事。

这几分钟,只是他人生中短短一瞬,却决定了他生命的归宿。

马军伸出有些僵硬的手指,艰难地拿起笔记本和笔,放在自己的膝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