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殿试之争【中】(第3/4页)

“若是拨款多了,再专门培养专精此道的人才……那岂不就是陛下所倡导的新政?!”

太上皇闻言明显有些迟疑起来。

其实他想说,皇帝要搞新政也可以,但完全没必要把匠人抬的太高嘛,依照旧制让他们做些八九品的小吏,难道就不能搞新技术了?

不过太上皇又不想在区区臣子面前,说出这样的‘软话’来。

于是犹豫了片刻,仍是冷哼道:“巧言令色!千百年来我天朝都未曾如此推崇匠人,可还不是威服四夷万邦来朝?”

其实焦顺也未必真就想把工人抬的太高,不过眼下工人群体已经成了他的基本盘,他平日里更是以工人代表自居,就算是心里不这么想,嘴上也必须这么说。

因此虽听出太上皇话里隐含之意,他也只能装作没有听懂,躬身道:“陛下,千百年来又何尝有蛮夷之国,凭借装备精良压盖我天朝上邦?”

其实是有的,但太上皇肯定不会承认。

顿了顿,焦顺又继续道:“千百年来,又何曾见过钢铁铸造的巨舰,横行于海上?且就不论西夷,便我朝新造的连珠火枪,一旦充入军中,只怕千百年来的战阵之法就要从此改观了。”

大夏毕竟是以火器立国,对于弹仓火枪这种国之利器,太上皇还是花时间了解过的,所以对焦顺的说辞倒也认可——能持续速射的火枪既然造出来,以前什么三段射之类的密集阵,自然就难以为继了。

“而这还只是开始,如今工部已经在尝试继续改良,如果能够突破一些难关,或许可以造出射速提高十倍,甚至百倍……”

“哈!”

太上皇这回终于抓住了焦顺的病脚,当下冷笑道:“你以为朕对此一窍不通?朕且问你,就算造出来这样的火枪,子弹又该放在何处?真有这样的枪,只怕装上几十发、乃至上百发子弹都不够用的!”

“那就上千发、上万发!”

焦顺慨然道:“臣曾认真设想过,一旦解决了密闭性和自动退出子弹壳的问题,完全可以将成千上万的子弹用东西串起来,做成一条子弹带,这样平时分开放置,等到用时就可以串起来瞬间发射出去成百上千的子弹。”

“更进一步,如果蒸汽机的动力持续增加、体积持续缩小,就可以造出能在陆地上行走的铁甲舰——不需要那么大,只需要能抗住一般武器的攻击即可。”

“到那时,只要少量这样的巨兽带头冲锋,便对面的人数再多,若无与之抗衡的装备武器,又如何抵挡得了?!”

第631.5章

焦顺说完这番‘夸夸其谈’,仁寿殿内再次陷入了一片寂静当中。

其实这等凭空设想未来的言论,也并不算十分出奇,若是遇到心志坚定的大儒当面,只怕立刻就要对这番空想大加驳斥,甚至驳斥所需的论据都是现成的,直接从一些古籍上摘抄便是。

然而……

太上皇毕竟不是什么大儒,他虽因为朝局动荡对新政颇多怨言,但却远不似儒生们那般与新政誓两不立。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目盲数年,对于近来出现的新鲜事物,诸如铁甲舰、自行车、发电机、灯塔等等,都只能通过旁人的描述来脑补。

偏一般人提及这些新鲜事物,又往往会不自觉的夸大其词——譬如焦顺刚造出自行车时,就被传成了‘脚踩风火轮’。

受此影响,太上皇对这些物件的印象,其实远比常人还要光怪陆离,也因此更能感觉到‘日新月异’的变化。

所以他细一琢磨,竟觉得焦顺所言也不算太过夸张,并由此引发了浓浓的危机感。

但要说就此转向支持新政,却又一时转不过这个弯来。

再说了,父子两人总不能都站到大臣们的对立面吧?

于是沉默半晌,他终究还是摇头道:“你这番话只怕是有些危言耸听了。”

焦顺见太上皇的语气明显比方才逼问时要好了不少,心知他即便没被自己说服,只怕多少也有些动摇。

于是忙趁热打铁道:“臣这不过是拾陛下牙慧罢了,不敢欺瞒太上皇,臣初闻此事也觉是杞人忧天,但越是了解那乌西国的行事作风,便越是觉得如履薄冰,也愈发觉得陛下高瞻远瞩!”

“就在两三百年前,那乌西国还不过是极西之地的一个弹丸小国,论国力在西夷当中也并非翘楚,为了雄强崛起,乌西国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对内盘剥百姓,对外甚至不惜发下海盗私掠证,纵容盗匪袭击外国商旅,并承诺为其提供销赃、补给等的庇护,于是西夷群盗蜂咸乐于听命于,使乌西国军力骤增,最终凭此击败了西夷第一强国的‘无敌舰队’,开始称雄于欧罗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