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一章 聘(第2/3页)

最近两年先是先帝无故中风,最终不治,后又有太上皇被庸医所害,很难说和太医院的种种乱像无关。

因此他认为太医院必须要进行改革,至少要将培训医生的机构独立出来,仿照工学,设立一所医学院。

虽然不在他的职权范围内,但这一条倒是没人跳出来反对,毕竟先后两任皇帝在极短的时间相继去世,太医院可说是责无旁贷。

即便焦顺不指出来,也会有旁人出面参劾,只是别人多半不会想到要建什么医学院罢了。

不过他们大概想不到,焦某人早在去年就已经搞出了显微镜,目前工学正加班加点收集病菌方面的讯息,只等医学院正式建成就抛出这个王炸,趁机抢占话语权,拓宽工学生的未来前景。

文人不是常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嘛?

工学生当然也能走这条路,而且学理工科的天然就比学文更适合学医!

这一来,等到第三期学生毕业的时候,除了工部书办、大匠、纠察队、以及通政司和各地电报局之外,还可以考入医学院转职太医。

而除此之外,这个建议还混杂了一些小小的个人情绪,那就是焦顺希望能趁西洋人在这上面立足未稳,争取把现代医学定格为‘新中医’。

后世的时候,焦顺也知道中医有些跟不上时代,但听人言必称‘西医’如何如何时,又总觉得有些别扭,毕竟这玩意儿多少带了地域人种色彩,不像现代医学那么中性。

所以焦顺就很想看看,等他搞出的‘新中医’占据主流之后,欧美等国会不也会言必称‘中医’。

连续两次启奏,都基本达成了目的,焦顺这才偃旗息鼓退回班列。

后面的事情就比较乏善可陈了。

也就是有人旧事重提,再度提出要废止京西铁路的时候,焦顺跳出来与其唇枪舌战了一番,其余的时候,他基本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到了朝会的尾声,坐在珠帘后面的李太后才突然提出,因为太上皇突然离世,嫔妃们原定的出宫省亲计划不得不中断。

如今朝中稍安,理应重启预案,给这代嫔妃最后一次出宫省亲的机会。

虽然不少大臣都觉得,在这样具有意义的朝会上,讨论如此细枝末节的问题有些本末倒置,可也不会为了几个寡妇回娘家的事儿,就跳出来做仗马之鸣。

再说了,这本就是两位太后的职权,放在朝堂上征询意见也不过是走个形式罢了。

于是默契的,这个提案也被迅速的通过了。

重启省亲的日期,被定在了这月十五——其实按照吴太后的意思,巴不得越快越好越早越好,但李太后表示,各家外戚也需要时间才能做好迎驾的准备,她这才勉强定在了半个月后。

但这也已经是她能忍耐的极限了,因此散朝后,她便召集一众太妃,宣布这次的省亲次序,仍然按照原定计划来。

几个年前没能轮到的妃子刚要高兴,吴太后又一指贾元春道:“这次还是贾太妃头一个出宫。”

这下众人可就不乐意了,凭什么有人可以连续回家两次,还每次都要排在前面?!

直到李太后出面,表示这次省亲可以停留两天一夜,等到第二天下午再返回宫中,众人的怨气这才散了大半——比起次序,她们显然更在珍惜和亲人相处的时间,毕竟在成为了‘时代的眼泪’之后,这些青春正貌的太妃们,对亲情的渴望也是与日俱增。

虽然莫名拔得了头筹,贾元春却半点没有高兴的意思。

她隐隐猜出,这次省亲很可能是吴太后针对自己设下的圈套,而更让她警惕的是,李太后似乎也在其中扮演了辅助的角色。

这让贾元春陷入了极度的忐忑当中,可又一时琢磨不透,自己回到娘家还能发生什么事情。

毕竟她这守了寡的,都还在坚守贞操抵死不从呢,哪里想得到王夫人会红杏出墙?

说到王夫人,她这段时间也是柔肠百转,每日里茶不思饭不想的,整日都在纠结该不该助纣为虐,揣测探春所说的机会到底是什么。

直到听说重启省亲的消息,王夫人这才恍然大悟,然后却是愈发纠结,一时甚至都坐下病来了。

眼见如此,贾探春先让李纨散播消息,说王夫人是因为发愁钱从哪儿来才病倒的,然后又打着求助的幌子,向焦顺修书一封,提醒他及时稳住王夫人,以免事到临头横生枝节。

于是到了初三这日。

焦顺便大张旗鼓的赶到了荣国府,以往他都是长驱直入,这回却规规矩矩的递了帖子。

那门房接过帖子都有些懵了,直到听到‘下聘’二字,这才连忙请焦大爷在门前稍候,自己飞也似的进去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