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唇刀舌剑(第2/3页)

众人纷纷点头,深感他所言极是。

“人才充足了,就该使用人才,这要求君主不要以自己的好恶去影响国政,尽可能多地听取百官的意见,毕竟多人的智慧定然胜过一人,何况文武百官多是杰出之士,才能未必在天子之下。轩辕黄帝尚且要问道于广成子,我辈凡人切不可自高自大,治大国若烹小鲜,国之大事怎么谨慎都不为过,多讨论讨论,多采纳众臣意见,可以避免犯错。远的不说,倘若杨广能够多听听众臣的意见,大隋天下何至于崩坏至此!”

众人又纷纷点头。

“接下来要说的便是军政了。自古以来常有军人乱政之事,由寇某读史所见,其根源在于两处:一是高官对于军队的掌控太强,二是军人对国家的向心力不足。对于前者,可以采用裁撤亲兵部曲、经常调动防区之类的方法来避免;对于后者,则要通过优待军属、厚恤烈属的方法来收拢军心,通过设立军校,让中下军官集中学习忠君爱国之道,再令士卒也日日颂扬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双管齐下,当能防止军人乱政。”

众人之中发出啧啧惊叹,显然这段话大出意料,便是李世民和师妃暄也为之震撼。

“下一个问题便是要抑制门阀,自古以来,高姓大族多拥有极大的势力,乃至拥有自己的军队,渐渐成尾大不掉之势。譬如当今之世,四大门阀皆控制着大量的军队,无论谁当天子,都免不了与世家共天下,如此人材为门阀所得、官吏军民皆为门阀所掌控,便埋下了日后祸乱的根源。不仅如此,凡遇危难之时,高姓大族往往将自家的安危至于国家之上,毁国以保家,卖国以求荣,此风断不可长!是以寇某才提出要抑制门阀,乃是为千秋百世定计!”

李世民的部下们脸色都有些难看,李世民自己也不禁苦笑——他李家就是当今四大门阀之一,偏生的的确确为了自家利益和突厥勾搭不清,寇仲这番话掷地有声,犹如铁锤当头砸下,砸得他们说不出话来。

“最后一条便是废除魏晋以来喜欢玄谈的风气,重视实用。凡举文化农桑工艺军战种种,皆需花费时间人力去做,决不能只靠空谈。玄谈之风只是徒然浪费时间,既不能强国,也不能兴业,甚至不能用以教导学生,要它何用!”寇仲说完了这些,长长地吐了口气,“我的为君之道,便是如此!”

寇仲这番对答,不仅言辞流畅毫无凝滞,甚至连思考的功夫都没用,比起李世民刚才想一想说一说的表现,当真是判若云泥,配合他英武的相貌和豪迈的气质,顿时使人为之一震,油然生出“此人才是王者气象”的感觉。

便是心志坚韧的李世民和早已淡泊如水的师妃暄,也为寇仲的气势所摄,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的一个部下才气急败坏地叫道:“你不过是区区一个村长乡老之流,有什么资格发这种大话,谈天下大势!你有什么资格谈什么为君之道?”

寇仲轻蔑地一笑,根本就没有理睬他。

现在主客易势,占了上风的是寇仲他们,寇大少可不是那种“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该把右脸也伸出去让他打”的孱头,他奉行的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刚才李世民怎么无视他们,他现在就同样把无视还回去。

“秦川公子,对于寇某所说的为君之道,你以为如何?”

师妃暄微蹙蛾眉,多少有些为难。

平心而论,正如寇仲刚才所说,李世民的论点虽然很好,却不过是丞相之才,而寇仲所说的才是王者的堂皇大道,两者相比,高下立判,寇仲的确比李世民更加适合为王。

但这只是就“人”而言。

要成为王,最重要的不是王者本身,而是王者所能拥有的势力,王者所能够集合、能够调动的资源。

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任你有天大的本事,手头上空荡荡的也玩不出花样;而只要资源足够,势力强大,就算是庸人也能坐享其成,安安稳稳当一辈子的太平皇帝。

寇仲吃亏就吃亏在“根基浅薄”。

他的少帅军迄今不过才占据了差不多小半个荆襄,作为这一带核心的襄阳城还没能拿下来;部下虽然号称五万之众,但真正称得上精兵的也不过就四五千人;麾下众将之中几乎没什么闻名遐迩的名士大将,也没什么著名的高手,就连唯一的一个大将程鹏,其实也还不算是天下最顶尖的人物……

像这样一个人,便是当真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怎么能获得天下?

更重要的是,寇仲的少帅军已经奉了魔门花间派宗主侯希白为官学的山长,摆明车马是要支持魔门复兴。佛道两家和魔门的恩怨纠缠了数百年,根本没有和平相处的可能,她又怎么能够支持一个和魔门关系如此密切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