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杀胡一令斩人头(第2/3页)

时豫亲王多铎恨扬州抵抗之烈,欲屠全城。

然督师之血流入汶河,却唤醒了一位一直沉睡在扬州城下的英魂,武悼天王冉闵!天王一怒屠军,满兵伏尸百万,“杀胡”二字煊赫数十里……

……

这是一个前半段像小说,后半段像神话的记载,却真真正正的存在于当时江南无数人的笔记、家书之中。

当日显现在扬州城上的“杀胡”二字,二十里内人人清晰可见!因此稍微有点儿历史知识的人,便会很容易将之,与颁布了“杀胡令”的冉闵联系起来。而且那恨不能将胡虏斩杀一空的念头,似乎也和冉闵一模一样……

于是殉国的史可法便与武悼天王冉闵一同,被捧上了神坛——原本只有史可法一人的。要知道武悼天王冉闵被儒家黑了上千年,在那些文人眼里,冉闵早就已经被他们祖师的祖师的祖师盖棺论定!想翻案?怎么可能!

他们真的很想装聋作哑看不见,顺便在“笔削春秋”的时候,将这段打入野史,然后口诛笔伐之。

无奈武悼天王冉闵他老人家雄心不死啊!继扬州显圣之后,“杀胡令”又数次出现在嘉定、维扬、海宁一带,每次都屠杀巨万的满狗!这每次必屠胡虏,然后血祭的劲头,大大的吓坏了顺治和尚。也生生的将满军的兵锋,吓阻在长江北岸。如今清廷一边倒的想放弃江南,苟且偷安的南明小朝廷,居然是靠着武悼天王冉闵的余威才保存了下来……

这个时候,就算是捏着鼻子,这帮文人也不得不承认武悼天王的功绩了。当然,他们还是不忘记恶心人一把,将武悼天王显圣的功劳,分一半到史可法的身上——史督师之死重于泰山!史督师不死,冉闵不出,等等——说的好像冉闵是史可法请来的助拳一般。

于是南明和满清隔江而治,局势似乎便这么安稳下来。

当然,在江南也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民间趣事,叫做“天王募刀”。说的就是谁家的菜刀、柴刀什么的,只要是带刃的铁器落在地上,八成就会消失不见。人人都知道,那是武悼天王冉闵为他的鬼卒在招募兵器呢。富裕人家一笑了之,多半还要焚香祭拜一下,感谢冉闵保江南一地的平安。

而江南一地处处兴建的武悼天王庙,更是有人常年奉献造好的刀剑,络绎不绝。

而贫苦人家若舍不得菜刀,需用绳子系在刀柄上,尾端挂着房梁,让菜刀无论如何也落不到地上。这样的人家,逢年过节祷告一番,也是情理之中。

七年下来,冉闵隐约超过关二爷,竟成了一地的守护之神。便是在江北中原一带,也有人暗暗祭拜冉闵。清廷屡禁不止,却不敢真的放手杀戮——主要是清兵不敢出动,而那些投降的汉军……更不敢!须知,武悼天王冉闵似乎除了憎恨胡人之外,更恨汉奸!他仅有的两次越过长江出现在北方,起因都是因为汉奸!

1645年6月,汉奸孙之獬为了讨满人欢心,上疏对满清提出,应下令让汉人剃发留辫——这就是满清的第二次“剃发令”。就在他跪拜的那一刻,一剑飞入紫禁城太和殿,将他当着满朝文武和顺治和尚的面,凌迟处死!不仅如此,孙之獬在京城的一家老小,他留在山东省淄川老家的数十口家人,全被斩杀一空!

顺治几乎被当场吓疯!从此命令御林军包围紫禁城,又请了无数和尚驻守皇宫,日夜咏经不断。一时间,卖国求荣者人人自危、夜不能寐,武悼天王冉闵之名再度响彻大江南北!

在北朝庭内,虽然人人怒斥武悼天王擅杀士人,必遭横死(难道不是已经死了吗)!但私下里,不知道多少人半夜写了《武悼天王祭文》《致冉闵》之类的文章,烧给冉闵来为自己辩护——什么五德始终、气运流转啦,什么为家国计迫于无奈啦,什么卧薪尝胆、心向大明啦……总之千奇百怪,花样多多,各个无耻。

烧完祭文心下没底,也不知道冉闵这个粗人,能不能看懂自己写的锦绣文章,万一媚眼抛给瞎子看肿莫破?于是继续写祭文!这次是写给史可法的。对于史可法,这些汉官就很熟悉啦,毕竟大家还曾经同朝为官过,甚至还是朋友、同年,怎么也能拉扯上几分人情……于是上来就是,“史兄,你劝劝武悼天王……”就是这个调子。

总之整个北朝群魔乱舞,和尚道士大发利市。虽然都是读书人,孔夫子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当刀剑都砍到脑袋上的时候,谁还顾得那个?!

就这么闹闹哄哄的过了几年,武悼天王冉闵似乎安安心心的呆在南边。只要不去刺激他的神经,似乎他便乖乖的当他的“募刀天王”,再也没越过长江过。于是大家头顶的乌云渐渐散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