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慢时间机器(第3/9页)

我们假设他的上一块标牌有着某种重要性,于是直到1995年之前,我们都浅薄地无视了他(而他也同样无视了我们)。我们的研究如今无路可去,只能期待能从他那里捞点什么。

到了1995这一年,因为他收拾得更整洁利索,精神也更正常了(更不必说年轻了十岁),我们对于他的真实年龄就有了更为清晰的判断;对于他可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段旅程也就有了些线索。

他现在肯定是在五十岁上下——虽然最近十年以来他老得飞快,1985年的时候,他简直就像是七老八十的样子。假如未来的药店里没有把长生药摆上架(否则他说不定都有一百岁了,甚至更老!),他进入慢时机的时间应该是2010或者2025年间的某个时候。如果是更接近2025年的话,则意味着他进去的时候就算不是十几岁,也就刚刚二十出头而已,那样一来,倒说明他很可能就只是一名“自杀志愿者”、仅仅是机器里的乘客而已;而如果是更接近2010年的话,则暗示着他可能是一位更加资深的研究人员,在慢时机的研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在只是亲身经历以进行测试罢了。可以肯定的是,他原来的疯狂已经逐渐好转,现在只是身体保持着紧绷的固定姿态,就仿佛在冥想一般;另外,他也有些正常的活动了,比方说阅读。我们倾向于将他的行为看成是权衡后的舍生取义,而不是冲动的自我牺牲;因此我们将他踏上旅程的时间定在2010到2015年之间(距离我们现在只有十五到二十年),那个时候他三十多岁。

除了理论物理,基础太空科学现在也因为他的存在而极大地改变了发展方向。

要把人类送往群星,最大的希望就是开发某些深度睡眠或者冷冻系统。很明显,直到2015年左右,这些技术都不会出现,不然我们的乘客一定会使用它。假设可以一路休眠过来,苏醒时依然如出发时一般年轻,那么只有疯子才肯在一个狭小的居住舱里坐上个几十年,不断变老和腐烂。另一方面来说,他的生命维持系统似乎完美无瑕,他可以在狭小的舱室里待上几十年,而整个机器只是使用循环空气、水和固态物质,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但是单为这件事,研发成本就太高了,这些技术一定是从其他领域借来的——显然就是太空科技。这么说来,2015年左右,我们的宇航员会需要极为长期的生命支持系统,能够经年累月地支持他们在清醒的状态下维持生存。哪种类型的太空旅行才需要这样的生命支持系统参与其中呢?好吧,只有奔向群星这事了——比较慢的那种方式;但也不算特别慢。倒是用不上几百年,但也得要几十年。具有高度奉献精神的人们只能在狭小的太空舱里被独自关上许多年,才能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鲸鱼座天仑五、波江座天苑四或是其他某颗星球。如果他们身处的环境太过袖珍,任何额外载荷的成本都会过于高昂。谁会仅仅因为好奇而冥思苦想出一个这样的旅程呢?谁也不会。这个想法太荒谬了——除非他们携带着什么东西,可以立即和地球实时通信。一个超光速解码器是唯一明显的解释。他们携带着快子传输系统的另外一端,可以将实体物质甚至人类发射向星际。

因此,如今物理学界有一半都和时间逆转纠缠不清,另一半则大多数钱来自太空行业的资助,试图占住之前就存在的整个太空领域,努力想要找出驾驭和调制快子的办法。

快子看起来肯定存在;我们现在对此相当肯定。主要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预先掌握使用它们的技术,这样才能证明它们真的存在,并保证能正确地利用它们。

所有这些科学领域的调整,都是因为他坐在神秘的运载舱里,故意不理我们,读着《鲁宾逊漂流记》,脸上一副紧张的表情,慢慢接近崩溃的最后一刻。

1996年

如果是你要在慢时机中被锁上N年时间,你是希望有个一直显示日期的日历还是没有?它会是个安慰还是嘲弄?显然乘客的仪器被校准过——除非他的旅程精确地结束于1985年12月1日的正午纯属偶然。不过他能看到读数吗?他是否宁愿在旅程的结尾才突然被告知,而不是一直忍受着漫长的折磨?你看,我们想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他没有在1995年与我们联系。

独自幽禁的囚犯会用指甲在墙上刻下正字来记录日期,以保持清醒;时间流逝的感觉能让他们振作精神。但从另一方面,对于自愿在地底连续待上好几个月的洞穴探险者来说,根据在他们身上进行的时间认知测试,我们发现最后他们的时间认知会严重滞后——三个月内就可能会偏差两周。我们的慢时机乘客由于忽略了时间的流逝,他的主观旅行时间可能滞后了一年——甚至五年!洞穴探险者对昼夜毫无概念,而他也没有!从他到这开始,实验室的灯光就一直亮着,他一直处于监视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