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高估的生意(第2/6页)

SSI版本就是没有电球的3D版本。不需要任何显示设备,闭上眼睛就可以看了。周围都是一片黑暗,故事的场景就现在你的视野中。你可以像3D版本一样任意控制角度,有时也可以将视野拉近拉远,可以假装在场景中走来走去,甚至可以贴住某个角色的面部,仔细观察他脸上新涂的胭脂或者新长出来的痘痘。所谓走来走去,本质上只是观察点的调整。和3D版本比较,相当于观察点可以在电球的内部。3D版本做不到这一点,你无法把脑袋伸到电球里面去。不过,一定要搞清楚,这是假的,实际上你还在原地。移动的只是你的眼睛,你的身体并没有移动,你不能走到某个地方然后坐下来。

还有一个更高级的选项,就是ASSI[1]版本。

ASSI是SSI系统和MSI[2]系统的结合。SSI的感官介入只是对输入大脑的神经信号进行干涉,对大脑输出的神经信号没有任何干涉。而MSI则对大脑输出的部分神经信号,主要是肢体运动信号进行截取,用于指挥虚拟躯体。MSI截取后的信号会被输出到相链接的其他系统中,指导对应的虚拟躯体做出相应动作,并通过SSI反馈感官感受。在真实躯体中,这部分运动信号被屏蔽,真实躯体不会做出动作,也不会有感官感受的反馈。真实躯体的低级神经反射完全不用担心,因为理论上真实躯体并没有动作,不会触发低级神经反射。ASSI主要应用于游戏领域,取代早先沉重、笨拙、用户体验奇差、实际上几乎完全没法用的虚拟现实装具。

大家认真考虑了制作ASSI版本的可行性,并分析了成本和收益,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了。

首先,拥有完整的ASSI系统,也就是安装MSI芯片的人并不是很多。MSI的安装者主要集中于青少年重度游戏玩家。数据上看,有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但目前,这个群体还不能算很大。

其次,虽然ASSI版本的游戏很多,不过这些游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游戏中所有目标的行为都可以被程序所控制。虚拟人物自然不用说,真人玩家也可以被严格限制。ASSI传输过来的动作,不仅影响了对应的虚拟躯体的动作,实际上还需要和虚拟环境中的其他人和物发生互动,这就复杂了。谈到互动,在这次的影片中,这完全做不到。举个例子,ASSI可以允许你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并且找一把椅子坐下。这当然比眼睛飘来飘去找个观察点好多了。系统可以探知椅子的位置、高度、硬度、温度和触感,以便给你非常真实的坐下的感受。但影片中的下一幕,可能是一个云球人走过来,坐在同一把椅子上。其实就是坐在你身上,或者更准确地说,坐在你的身子里面。你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感知,他们就像空气一样,但这样的感受恐怕并不好,甚至很糟糕。不幸的是,和游戏不同,系统无法阻止这一幕的发生。这是影片,所有故事都是已经发生过的既有事实,无从改变。

ASSI版本被否决了。但讨论ASSI的时候,大家很自然地发现,如果不是抽取云球中已经发生的故事拍摄影片,而是通过ASSI直接把地球人接入到云球系统中进行观察,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云球仍然不会是一个传统的虚拟现实游戏,地球人和云球人的任何互动,不管技术上能不能实现或者如何实现,都不可能在现阶段进行讨论。但是至少,云球系统可以把环境参数实时传递过来,ASSI可以利用这些参数为观众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感受。

地面在哪里?周围有什么东西?那些东西是什么形状?天空中是不是在下雨?每个雨滴何时到达?将这些参数传递到ASSI中,云球系统都可以做到。那么,在ASSI的帮助下,地球人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云球中到处晃荡。

他们看得到云球的一切,同时,却不会被云球人看到。他们可以在云球的草地上散步,可以在云球的山峰上攀岩,可以在云球的海上扬帆。他们不会坐到云球人的身体里,因为云球系统传递过来的环境参数会阻止他们做出这样的事情。不过,云球系统依旧无法阻止云球人坐到他们的身体里。他们要自己小心,避开这一尴尬情形的发生。

同时,云球的花花草草也不会因为他们一脚踩下去而死掉,云球里的雨滴虽然会给他们带来凉凉的感觉,自己却依然穿过了他们的身体落在地面上。因为在云球里,他们根本不存在。云球不会因他们产生任何改变。这一切,发生在ASSI中,而不是发生在云球中。

这听起来很酷,马上有人建议开发实时体验的游戏。但现在不行,此时此刻首先应该做好眼前的事情。ASSI实时体验,作为未来的一个可能,可以讨论,要说执行,只能被暂时搁置。

即使如此,大家仍然感到非常兴奋。卢小雷不停地催促进度,他希望快快地前进,早日走到那一步。苏彰不会像卢小雷那样把兴奋摆在脸上,但也看得出,同样为这种前景激动不已。王陆杰则平静得多,他心里想,这才是刚开始,慢慢来,要兴奋的东西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