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第5/7页)

王浑当然十分尽心,有所请求,无不照办。

晋武帝也有他的打算的,他知道王恺这个人不会有太大的野心,可是这个人太护短、太自私、气量也太小,所以才在拼命地排挤别人,扩张实力。

王恺本人倒不难控制,怕的是他一旦身死,他的军权落入家族中一个有野心的人手中,就麻烦了。

必须要在灾变末生之前,削弱一点他的势力。

因此准了王浑的奏,给了那样一份密旨,下令石崇对南方的边成军镇,考察军务编练情形,如有不法事情准许便宜行事。

皇帝这“便宜行事”这四个字下得很高明,那就是说,有问题的人,石崇可以有权处置,但是必须自己去做,皇帝可以支持认可,却不会派兵镇压。

司马子明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他也不期望皇帝会作太多的支持,原就打算完全靠自己的。

自己手上一千名子弟兵,那是可靠的实力,却不算雄厚,因为这些兵镇守将差不多全有三五千人马,至少也在一千多。

只不过司马子明有两点可凭恃。

一点是身怀廷旨,另一点就是他的兵能打仗,尤其是那一百名卫士,个个身怀绝技,当初跟着他四处发财的,这是一批死士,也是一批高手,足堪为用了。

州县对钦差大臣不敢怠慢,但那些将领们却未必卖账,有的还客套地拜会了一下,有的借口军务繁忙,根本就不照面。

他们不来,司马子明却能找了去。

司马子明是副使的身份,有权“便宜行事”的,因此他带着所部,长驱直入对方的驻地去。

人不算多,但服装鲜明,就见得军容壮盛了。

而边境守年在长时间的戍守中,军纪较驰,相形之下,根本就不能比了。

司马子明出示了钦旨,那些将领们才慌了手脚,他们的靠山硬,可以不在乎石崇,却不能够蔑视皇帝的尊严,态度由踞傲变为客气了。

司马子明更懂得先声夺人,首先把自己带来的这一些军队,作了布阵的操练以及战技的表演。

骑兵演骑射;飞骑腾跃横沟,马上发矢,射靶则中的,射鸟则坠翼,箭无虚发。

步卒演戈矛之技,掷矛取五十丈外奔牛,徒手举百钧重担,一索飞悬,攀登绝壁,他那百名卫士没有一个是庸手,已经把参观者看呆了。

再看看那千人的兵阵操演,更是目瞪口呆,大气都不敢出了。

司马子明立威之后,才开始考察军务,各方面都要问,问得很详细,士卒有多少?平时作何训练?军备补给如何?生活情形如何?

他一点都不放松,那些将领们汗如雨下。

边关上的逃兵最多,很少有足额的,有的竟连一半都不到,空额的粮他自然都入了将帅们的私囊。

没有训练,军心散漫,只有在城楼或营门口站岗的几个人还像个样子。

至于士兵的素质,就更差了,几乎有一半的人都不懂得射箭,不会布阵,听不懂军队号令。

这当然使得那位主将很不好意思,干笑道:“方今天下太平,就不太用兵,他们的战技自然也荒疏了,不但本镇是如此,其他边镇也差不多!”

司马子明是副使,但是他不但怀有密旨,也有大将军王浑的令箭,那就是王浑的全权代表了。

而王大将军治理兵部,管着全国的军政,这就管得着了。

司马子明自然知道差不多情形都是如此的,他们一路行来,也看过几处了,但以此地最糟,更有甚者。

这儿,是司马子明选定开刀的对象。护送贡使的张将军,就是这位总兵的部下。

因此,他不动声色地道:“总兵大人,你守的是边防,若是一旦有警,你的兵如何去作战呢?”

“这个……作镇是守在第二线,而且本镇责在守城,有三五百精壮足够了!”

“总兵大人,第二线不仅是守城而已,还有负责支援前线的任务,第一线吃紧,朝廷援军本及开至,就要您这儿发兵去增援。那时又怎么办呢?”

“这当然是把那几百名精兵派出去了!”

“守城的任务呢?如果第一线挡不住,岂不是连第二线也形成空设了。”

“副使有所不知,我们这边的外夷都很安份,不敢进犯的,即使有变,第一线守军也足可镇压,不可能会打到第二线来。

假如真有副使所担心的情况发生,也没多大关系,第一线退下的军卒足可担任守城之责的。”

“他们若是全军覆没了呢?”

“城中尚有民兵可用,他们平时居家耕田,有事即可披甲作战。他们都是年轻力壮的丁勇。”

“末将每年在晨闲之际,都加以训练,副使可以在明天看看他们,绝不比正规的军旅差。”

“这个我相信,他们是不需粮响的,一定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