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李世民授首(第3/3页)

“汉中已得,潼关是不是催一下?”李百药说了一下,顿时,在场的人都看了过来。

李播心中明白,眼下因为汉中之胜,关中已经打开了缺口,朝廷中自然出现了求急进的意见,并且这种意见还相当有市场,而且言灼有据——只要潼关一破,关中自然平定。

如果拖了下去,说不定无论是刘武周宋金刚还是窦建德,都要不顾一切的反扑,毕竟谁都明白,一旦关中落下,那连最后一线争夺天下的机会都会失去。

李播摇头,说着:“陛下还没有改变计划的旨意,而且,潼关之事的重要性,大将军罗士信也清楚的很,自然有所把握,我们作臣子的,没有办法对此进行改变。而且,各军各镇,防备的战线一点也不能动,各位,现在天下已定,只要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就可得胜,何必冒得大险呢?”

“我们作内阁辅臣的,只要效法萧何,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就已经是作了本分了。”

“可是为何让镇南王领兵攻向陇西?”魏征不由说着。

宋缺现在是镇南王,但是对朝廷其实并没有立下为王的大功,只是当时时势之然,但是如果立大下功,声威赫赫,日后就更是难制……

“陇西有薛仁杲、突厥、李唐军,竟然三十万众,除了镇南王,谁人能以六万众而破之?至于其它,陛下自有考虑。”李播说着:“兵员,粮草,武器,都要按照计划,加快运输到汉中,以备大战之用。”

这时,已是下午,阳光自窗格透入,落下细碎光斑。

汉中拿下,李靖带走三万,而宋缺带走六万,还有五万留在汉中,但是其中有一半是伤兵,还必须修养一段时间才能作战,幸亏现在又有二万,连同一批粮草物资,运输到了汉中,自然无忧。

“陇西李唐军,主帅已死,军心大乱,又截断后路,粮草全无,当是易事,薛仁杲连年大战,又受围困,也难以坚持,只是突厥之事?”参政平章事,礼部尚书虞绰想了想,问着。

“突厥此时不可为大战,所以镇南王这次去,仅仅是收复陇西,突厥也不能坚持太长时间,此时是七月,突厥马匹要过冬,必须储备粮草,并且吃的马肥,留给突厥的时间并不多,坚持二个月,必退之。”

“陛下的旨意,就是立刻在陇西驻重军,并且建马场,待得日后,兵熟马壮时,再与突厥分个高低。”

历史上,大唐之马政繁盛,为历朝之冠。

唐之初,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二十年后,得马四十万匹,如此才能延续作战。

“陛下又有一旨,来由内阁副签,是以百姓百姓畏苦,多不畜马,今陛下旨意,能家畜十马以上,免帖驿邮征行,因此可见陛下的雄心,诸臣不可懈怠了。”

“我等明白。”

要与突厥争锋,就在于饲养马匹,其实相对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的放养式畜牧,内地王朝以更先进的厩养,可产出更多的战马。

宋朝无马,不但是因为失了养马之地,也在于人口稠密,再无养马空间,当然,阉割和马种退化,以及良马种难求,也是问题。

话说,那时连胡种,也知道保守国家资源,严令禁止马匹对宋朝的出口。

只要占着陇右养马之地,又全国养马,自然有着源源不断的骑兵,以后对外作战,就算一时落败,也有再来的余地,毕竟中原统一,国力人力远不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能比,突厥举族全民皆兵,死一个少一个,死一匹少一匹,无论怎么样骠悍,再怎么善战,都无法承担。

只要把握这点,那草原民族其实不足为患,一旦陷入战争泥潭,即使战争上没有被败,却也被疲于奔命的战争给拖跨了,历史上,东西突厥、后突厥、铁勒、薛延陀等,或是覆亡或求和称臣,莫不是如此。

杨宣凝早有此意,群臣当然明白,无不暗佩英明。

庙堂之胜,在于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