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论道谈分别(第2/3页)

老人话语之中,无非是说天下没有绝对的自有,一切芸芸众生,都是在在某些束缚之下,享受一定程度的自有。到了长生老人如今这个境界,在别人看来可谓是随心所欲,世间再无一切力量可能左右他的心意,却也还是要受到某些力量的约束,有些事情还是要按照规矩来。

这等“规矩”,就不再是朝廷的律法,而是类似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一类的东西,不可说,不可想,难以明辨。百姓受官府律条约束,朝廷受人道规律约束,长生老人这等境界,则是受到这等玄妙不可名状的约束。

如今长生老人功成圆满,一朝得道,清平夫人即是感到无尽欢喜,又是隐约觉得不舍,模糊感觉众人一时“缘分已尽”,却是不可强求,一时也是无语,再不能说些什么。

看着众人这般样子,师娘倒是十分豁达,笑笑说道:“也不必做出这等小儿女情状。你们师父得道,是喜事,是好事,你们应该高兴才是。虽然天道之下,或许他不能帮助你们更多,但是今后一切,我们自然会遥遥看护,一切种种,都有其因果根源。”

两人又是一愣,却是听着这个意思,师娘也要跟着师父一起离开了。不过片刻之后,两人也就释然,想到师父师娘这数十年来伉俪情深,师娘自身又是有着诸多神奇奥妙之处,想来两人同行,也是在情理之中,倒也不算太过意外。

清平夫人自己跟师娘更亲密一些,多少知道师娘在“因果”上不同寻常,别有一番神奇之处,倒也能够理解如今她要追随师父一同离开。只是当今这等情况,要是两位长辈都离开了,日后众人只怕会十分艰难,却是再无倚靠,再不似从前一般,时时刻刻都有师父师娘在后面操持看护,却也是十分为难。

看着清平夫人的神色,长生老人知道她大概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本就是清平夫人亲眼见证长生老人证道的,再加上昨夜整整一宿的诡异雷鸣闪电,虽然众人之前都不曾见过谁人证道,心中多少也是有了猜测。

既然事情已然决定,倒也是多说无益。以着长生老人的性格习惯,本身就是言出必行的人物。加上此番的确是天命难为,他自己就算坚持留在这里,倒也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可能因为种种机缘巧合,耽误了一众弟子也说不定。如今乱局将起,一众前辈高人尽数陨落,长生老人临机证道,虽是避过一劫,却也再不能插手此事。个中一切具有定数,实在不是寻常言语所能说清道明的。

长生老人一门,虽然弟子不多,却是个个都十分要紧。先前有他坐镇苏州,一切倒也还能轻松处理,就算是几番危险局面,倒也可以轻易解决。如今他一朝证道,却是不能在干涉寻常事情,自身也即将离开苏州,一切事情都需要妥善交接许多,又是他自己在苏杭一带颇有些家产,一应种种也都需要尽数交付给清平夫人和陈风崇,自然又是好一番口舌。

陈风崇虽然不太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看着师姐的神情,多少还是心中有所猜测,知道师父能说的都会说出,没说的只怕是不能出口的,也就不再多问,知道事情难以回转,只得好生听着长生老人安排一切事物,仔细打算,又是好生记住,及时发问。

一门之中,众人都是天赋绝佳之辈。只是因果机缘不到,谁也不曾到达长生老人那等境界,故而一应地武功道理之类,众人都是只学了长生老人的一部分能耐手段。如今长生老人远行在即,今后只怕再也没有机会能指点一众弟子,自然是在武道上多有提及,又是将原本该数年一一点明的东西压在了半日之内,倾囊传授。也是长生老人如今境界太高,必要情况下甚至可以学那密宗上师,施展“灌顶”一类的手段,直接“伏藏”,将一应手段经验瞬间传授。

也是清平夫人本身就是近道之人,眼界手段都不是寻常人所能比拟,加上昨夜亲眼看见了长生老人证道的场景,自己也是一只脚稳稳踏入了地仙之境,出了积累和手段还有所不如之外,一应的境界倒是已经足够,勉强还能跟上长生老人的思路,将他这一生的武术道理一一记在心中,又是有所感悟,脑中十分清明。

原本前朝的太玄祖师,羽化归天之时的境界只怕也就是地仙一流,顶多能与如今的长生老人持平些许,故而一本《太玄经注》在如今的清平夫人眼中,虽还是依旧博大精深,却不再如先前那般艰涩难懂,自己对个中一应地道理都是有些感触,即使没有长生老人从旁点拨,花上三年五载也能将其吃透,大有收获。

一时日头升起,转眼就到了午时三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