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奇侠传艺(第6/14页)

“阿公,我是在心里读呀!”

“不行,要读出声来,读错了,我可以及时纠正你。你默读,我怎知道你是读还是心想什么的?你别打算偷懒。”

墨明智心想:我怎么会偷懒呵!我默读,到时能背出来不行了么?一定要读出声吗?但阿公这么说,他只好大声一句句朗读起来。

一炷香快点完了,于舒生问:“明儿,你读熟了吗?读熟了过来背给我听。”

“阿公,我读熟啦!”

初时,于舒生以为墨明智从来没读过书,而且年龄已接近成年人了,理解力好,记性不一定好,一下教了他二十句,恐怕会背不出来。想不到墨明智居然一字不漏地背诵了出来,不禁暗暗点头:看来这愣小子,记性不错呵!怪不得他年纪轻轻,练得了一身出奇的好功夫。好,这次我多教他几句,看看他能不能背诵出来。于是又教又讲解,从“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一直教到,“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一共三十二句,比上次多了三分之一。没想到墨明智也只是在一柱香的时刻内,又一字不漏地背诵了出来。

于舒生惊奇了,难道这愣小子有过目不忘的天才?还是他以前读过了这本书?问:“明儿,你以前是不是念过了这本书?”

“没有呀!阿公,我是第一次读的。”

“哦!?那你怎么能在一炷香时刻内背得出来的?”

“阿公,你不是要我在一炷香时刻内背吗?背不出,你要打我的手板心哪!”

“不错,不错,你以前也没听人念过?”

“没有。不过,像‘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我听人说过,而且刚才阿公也说过‘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这句话呀。”

“那么,你都记在心里了。”

“是呀!”

“好!明儿,我现在教你一百句,你能不能背诵出来?”

“这——,阿公,你教吧,要是我背不出来,求阿公别打我的手板心。”

“那可不行,但我可以给你两炷香的时刻,怎么样?”

墨明智想了一下:“好吧,阿公,我试试看。”

于舒生为了要看看墨明智有没有过目不忘的天才,真的一下从“莺花猫犹春光老”这一句教到“茫茫四海无人数,那个男儿是丈夫”,足足一百句。

出人意料之外,墨明智也是用一炷香的时间,全部将它背诵了出来。更叫人惊奇的是,于舒生叫他将书中的意思讲解出来,墨明智竟然也是一字不漏地,将于舒生说过的话讲了出来,甚至连于舒生在讲解中咳了两声,也照样咳了出来。于舒生惊奇得几乎呆住了!他眼前这个愣小子到底是个什么人?就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投胎转世,也不可能有这样惊人的记忆力。三国时候,有位张松,能过目不忘,他不大相信,认为是夸大而已。现在,活生生的一个墨明智就站在眼前,他不能不相信天下间真有这么样的奇人了。

墨明智见他愕然不语,担心地问:“阿公,我讲错了吗?”

“没错,没错。嗨!明儿,想不到你是这么一个奇才,这太好了!以后你学我写的书,便可事半功倍了!”

墨明智心想:原来阿公教我读书写字,是要我读他写的书。那么阿公这本书一定很好的了,忍不住问:“阿公,你那本是什么书?”

“《十字要诀》。”

墨明智奇异了:《识字要诀》?这是一本什么书的?认识字也有要诀的吗?对了,大概我读了阿公这本书,不论以后碰上什么字,都会认识,不用再问人了。

于舒生又说:“明儿,我这本书,你只能用心默记,不能念出声来,记熟了还要做,不然读了也没有用。”

墨明智更疑惑了:刚才读书时要我读出声来,他写的书却要我用心默记,不能念出声来,这是一本什么书?难道阿公这本书是不能让人听到的?

于舒生继续说:“好了!明儿,等你读完了这三本书后再说吧,不然,你连字也认识不多,怎能读我的书?”

“是,阿公。”

船从永州到了祁阳时,墨明智不但将一本《增广贤文》背得滚瓜烂熟,连《千字文》天地玄黄和《百家姓》的赵钱孙李,也熟读在心中了。这时,墨明智的肚中,已装下了不少的字,先生背包的书,他可以自己读了。

船出祁阳时,有一条快船,如箭般地驶来,从他们船边一擦而过。墨明智听到有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说:“风长老,不错,是他们了!”墨明智不由一怔,暗想:这说话声好熟,自己在哪里听过似的。他急忙住那条快船看去。可快船早已驶远,只瞧见一个掌舵大汉的背影。这大汉,墨明智并不熟悉。墨明智也不在意,一心在想:阿公写的书很重要的吗?船也不知航行了多久,慢慢地停下来。蓦然间,他听到船家喝道:“你这老叫化,怎么跑到船上来了?快下去,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