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他有后手(第2/3页)

其实她心里很清楚,太后对她给什么压根就不在意。太后只是要等一个重大的场合,寻一个合适的契机,一为报“刺杀”当日的挡祸救命之恩,二为借对她的抬举,重新竖立太后的价值和力度。

所以程紫玉很清楚,哪怕她就是送一块石头,也将有大收益。再加上皇帝口口声声欠她一个人情,这个收益只怕还不会小。这个猜测,在太后特意嘱咐让她换一身华贵鲜亮的衣裳时,她便大概有了心理准备……

然而程紫玉还是没想到,这份收益竟然大到吓到了她!

她的礼是装在了她自己烧制的一只金红釉瓷盒里。

里边放的是一串红色佛珠。

整串佛珠并未上釉,维持了陶的本色。由一百零八颗陶质珠子和一颗金刚子菩提串成。亮点在于她亲手将一整部的《心经》全都刻到了珠子上。且为了融连起来,每一个字都在整串佛珠的最外沿三分一的表面上,可见难度之高。

无疑,今日出现的寿礼里,她的礼是不值钱的,但却是最花心思的一份。

而且她知太后信佛,这串佛珠在做成后,便送到了栖霞寺佛祖面前受了三七二十一天的香火。每日由主持亲自焚香祈福,这份心意更是所有寿礼中的独一份。

程紫玉那日前往栖霞寺,前去取回的,正是这串佛珠。

她花了很多心思做这份寿礼,她知道太后要什么,她是按了太后的心意来制作。

佛珠之所以是一百零八颗,代表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使身心达到寂静的状态。

之所以用本色,是用那质朴来代表本真。她没用太阳子和月亮子的菩提做主珠,也没用玛瑙翡翠,皆只为顺了太后心意。

然而,虽然她付出了心思,但从前几日开始她便很清楚,这一次,她的这份礼送的并不好。

前世太后的确信佛,可最近……

发生了太多,太后心境已大变。此刻的太后最需要的,已不再是依靠求神拜佛来逃避了。而她也没有时间去换寿礼了。

但尽管如此,太后看了这寿礼后依旧感动。

“你有心了,哀家甚是欢喜!这串佛珠都是你的拳拳心意,你的赤诚哀家感受到了。今日哀家饮酒便不佩了,但哀家定会好好保存。”

随后,太后直言要好好封赏她。

太后说的是封赏,不是赏赐。

那一瞬,主亭众人皆是一滞,敛声屏气看向了太后。

“皇帝,程小姐三功加身,值得一赏吧?”

太后则面不改色看向皇帝。

三功?

这寿礼做得好,也就一功吧?

这一句引得周围几大亭众人皆将好奇视线投来。

可众人瞧见的,是皇帝一挥手,于公公上前了一步。

抽气声四起,因为所有人都瞧见于公公手里有一封明黄之物。

圣旨!

宣旨了,台上歌舞也停了。

跪地的程紫玉有些发懵。

她听得不甚清楚。

几乎以为是在做梦。

真的是封赏。

郡主!

她成了郡主,封号“锦溪”,荆溪二字的谐音。

圣旨的大意是:

她一有救苦救难心,毅然凭借举家之力,几个月时间一口气在江南办起了近三十家善堂,使上万难民得了容身之地,更惠及几万洪灾百姓,平安顺利在朝廷款粮到位前安定了局势。举事善举,实乃大功,就连两江衙门也在为她请赏。

为了鼓励此等善举,也为了感激程紫玉普济天下的大慈悲心,必当表彰。

二,面对危机临危不惧,将个人生死抛诸脑后,保太后,挡危难,急中生智,最大程度保全了太后安全,减小了损失,化解了危机。此等义举更当推行。

两功并一,已是极大的功劳。而程紫玉既非皇亲,也非国戚,只是一小小百姓,却能将善和真发挥到极致,更当作为民间美德的标榜。

圣旨最后又是一轮夸赞,以及鼓动。

程紫玉听得模糊,趴在地上心头颤动个不停。

她就是觉得哪里不太对。不对,就是不对!

和她一样觉得不太对的,还有太后。

她离得近,似乎听到了太后正在悄声问皇帝,说圣旨里是不是少了条什么?

少了?

她悄悄看去,她没听错,太后正看着皇帝,皇帝却只说了句:

“母后,朕自有主张!”

她是正对主亭中心的皇帝而跪,所以亭中所有人几乎都在她的视线范围。那一瞥,她看见李纯淡笑,朱常安翻了酒杯,皇后笑得牵强,朱常哲笑得开怀。

在她的呆滞间,于公公上来提醒她谢恩。

跪拜后,圣旨到手,她却依旧有些恍惚。

说实话,她是有些激动,可慌张更多。

这不对!

万事有规矩,她的身份不够格!郡主,必须是亲王女,或是有过大功的朝臣之后才有这荣誉。即便她开了善堂,即便她救了太后,她也没资格!若她是大族贵女,那么尚且可以勉为其难。可她是商女,这说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