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第四章 初遇强敌(第3/4页)

林奚扶着额角瞥了他一眼,冷冷道:“请二公子抬头看清楚些,今天是初一,哪来的什么月华如水,什么良辰美景?”

萧平旌半真半假的玩笑虽然被林奚一句话给噎了回去,但他的推论其实一点儿都没有错。大同府尹张庆庾早就已经泥足深陷,无计脱身,此刻正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选官出身的这位府台大人起步仅是个县丞,原本只能凭着考评年绩慢慢熬升品级,后来打听到童生试时的座师得了先武靖帝青眼,一路高升入阁,便想办法将这师生的关系重新打点接续了起来。凭着这份额外的助力,再加上平时为官还算勤勉,张庆庾汲汲营营近二十年,终于在自己五十岁前坐上了州府府尹的位子,令许多与他资历相等的同僚十分艳羡。

正因为有这样的渊源,京城里恩师暗中指派下来的差使,他当时才没有过脑子细想,直接召来最心腹的钱参领一交代,尽心尽力给安排了下去。

最初看来,这个差使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前方即将开战,兵部调拨左路军资自水路过大同府,其中打头那艘官船的船老大刚好是本地人,儿子好赌,被钱参领用重金给拿捏住,命他过虎弯峡时故意将船身横过,引发连撞搁浅,意图将这批军资拖延数日。

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张庆庾其实并不明白,他以为这只是京城大人物之间打肚皮官司,你踩我一脚,我掐你一把之类的事。反正军资过境,兵部押运使担负主责。搁浅延误这样的意外,即便追责,落在属地府尹头上的惩处也不会太重。自己如此尽心奉承,恩师大人自会记在心里,只等日后事过境迁,便是下一轮提拔。

算盘打得如意,结果却令他始料未及。当夜风雨不小,三船连撞后并非搁浅,而是直接沉了下去,航道一堵就是半个月,导致左路军资完全断绝。偏偏这时敌军主力突转甘南,差一点就撕破了大梁北境左路的防线。

长林世子险死还生的消息传来之后,张庆庾就再也没有安稳地睡过一觉。

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无论是将要出京的御使,还是北境必来的暗差,眼前的关口只要有一个应付不过去,别说将来提拔,全家老小都未必能活着过年。

就这样惶惶难安过了半个多月,京城恩师终于派来了善后的师爷。对于几近崩溃的张庆庾来说,这已经是他可以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从金陵专程赶来的这位师爷姓秦,比萧平旌早到了三天,大约四十出头,身形劲瘦,眼眸精亮,看上去甚有风度,并没有一般幕僚那种掩之不去的媚上气息。他并不是第一次来大同府,事发前的安排也是由他传信,与张庆庾之间可以算是熟识,一见面便先安抚了他两句。

“当务之急,是必须将沉船之事掩饰为意外,不能被人抓到实证。长林王爷再生气,也得有根有据依罪论处不是?请大人跟我说实话,你都收拾干净了吗?”

张庆庾的嘴唇颤抖了一下,没能立即回答。

绝对不能留下实证,这个用不着京城来人教他。当夜三船失事,刚巧有扶风堂的小客船行驶在后面,船上的大夫费尽力气,从水里救了许多人上来。张庆庾知道事情既然已经失控,便不能留那么多活口,立即派了钱参领赶去清理,最终虽然撞沉了客船,但还是有三个扶风堂的医者,带着那个船老大逃了出去。

这四个人若是逃向野外,无粮无银,在这平原之地倒是不难追捕。偏偏他们全是本地人,如果找到机会逃进城里寻人庇护,这偌大一座城池,短时间之内哪里找得出来?

无奈之下,张庆庾只得封了府界,命人画下影像,暗中排查,城里城外一直折腾到秦师爷赶来,也没有捉到半个影子。

一听说还有活生生四个人证,秦师爷立即反客为主接手了搜捕。凡是府台管辖内能派得动的人,全都被他派了出去设岗筛查,与这四人稍有些关联的地方更是直接翻了个底朝天,连扶风堂这样口碑甚好,本不敢轻动的医家之所,也被找了个借口里里外外搜查了一遍。总之,其毫无顾忌、大张旗鼓的程度让张庆庾都觉得太过显眼,心头有些不安。

“都这种时候了大人你还避什么嫌?装着与你无关人家就不怀疑你了?”对于他的抱怨,秦师爷先毫不客气地甩了一句,随后又安慰道,“大战刚过,世子重伤,老王爷在北境且还腾不出手呢。你放心吧,我这次离京,大人把府上最得用的人全派了出来,从北境过来的所有要道我都放了眼线。长林是军将之府,能有什么懂得隐藏行迹暗中查访的人?就算他北境的动作真有那么快,咱们也能提前知道,加以防备。”

这一番话软硬兼施,总算稍许安稳了张府尹惊惶忐忑的心。可惜再动听的慰藉也只是虚辞,秦师爷这暴风骤雨,近乎破罐子破摔般的行动,最终的实质效果似乎也不比他前些日子更强。整整三天过去,四名人证依然踪影皆无,连个靠谱的线索都没有找到。日复一日的失望感积在心头,压得张庆庾喘不过气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再支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