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第三十一章 长兄之责(第2/4页)

萧平旌觉得自己的思绪已经有些混乱,语调中自然而然带出了一丝依赖,“大哥,咱们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关于接下来怎么办这个问题,萧平章在来天牢之前,就已经听萧歆和朝臣们商议了整整一个下午,他自己也不停地考虑了许久,但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人能想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

眼下的局面可谓双方各有顾忌。北燕国内战火未平,因无余力顾及边境,方才会与大梁和谈,未必真想把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一个嫡皇子惨死毕竟不是小事,如若安抚得不好,燕帝恼怒之下,当然也有可能不顾后果非要寻仇。

站在梁帝的立场上来看,他性情温平,对萧平旌又有维护之心,自然愿意大家默认此事乃是意外,先把局面平息下去。只不过惠王到底也是血溅宫城,怎么看大梁这边都显得有些理亏,一旦存了安抚之意,又岂能不对北燕退让几步?

“我和几位大人在御前告退的时候,陛下留了父王单独商议,尚不知圣意如何裁夺。但据我推测,他应该是会让步吧……”

惠王当殿被杀这个消息太过惊人,一开始就被梁帝下旨禁言,就连消息极为灵通的濮阳缨,也是在日落之后许久,才约莫接到一些宫里传出的暗报。

“北燕果然不愧是尚武之国,彼此争斗厮杀起来,竟是这般血腥惨烈……这个结果,竟连我都没有预料到……”惊讶地呆坐了片刻之后,濮阳缨感慨了一句,又问道:“皇后娘娘如何反应?”

韩彦想了想,“娘娘只是庆幸太子当时不在,别的倒没说什么。”

“朝臣们呢?”

“……徒儿……还未打听到这方面的消息。”

韩彦回答不上来,神情不免有些惶恐,好在濮阳缨并未因此生气,揉着额角想了片刻,命他去准备外出的车轿。

自从马场事件中出现了段桐舟之后,荀白水对濮阳缨便有了疑虑之心,暗暗在乾天院外放了眼线,这位上师的马车悠悠直向荀府而来的消息,他提早便得到了通报,忙将书房伺候的仆从们都打发了出去,只命荀樾候在大门外,将这位客人暗中接了进来。

“上师连夜来访,若是为了今日逸仙殿上发生的事情,恐怕是要失望了。”见礼入座之后,荀白水并未迂回,开门见山地道,“惠王之死涉及两国,萧平旌的罪责便是我大梁应负的罪责。身为陛下的朝臣,老夫总该以国之大局为重,绝不会为了要为难长林王府,便刻意利用此事。”

濮阳缨惊讶地看了他一会儿,仰头笑了起来,“不不不,大人误会了,陛下最后肯定会选择退让,在下反而是怕您随意冒进,所以特意前来提醒,望您静观其变,切莫落井下石。”

荀白水倒是没料到他会这么说,狐疑地挑了挑眉,“陛下尚未有圣裁,何以见得一定会退让?”

濮阳缨呵呵笑了两声,一脸笃定的表情,“大人您就在现场,知道今天这件事,分明就是一桩说不清楚的无头公案,强争下去后果难料。事态万一恶化引发战事,萧平旌的罪责便会更重。陛下若想要维护那位二公子,自然会选择退让安抚以平息争端。老王爷有爱子之心,又最明白陛下的心思,肯定也不会反对。”

说到这里,他刻意停顿了片刻,想要就势听听荀白水表述他的想法,但对方一直怔怔沉思,好半天也没有要开口的意思,只好自己又继续道:“陛下这么做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对长林王府有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咱们大梁这一退让,外人看来就等于承认了是有过错。就算行为鲁莽意外伤人的罪责比起引发两国纷争的罪责轻一些,可那毕竟也是个罪名啊。朝廷本已到手的和谈成果必然废除,这已经是明明白白的一份利益损失,北燕将来若是以此为由挑起任何边境战火,更会被当成是萧平旌的责任,从此钉死在他的身上,再也解释不清楚。而荀大人一个月前所忧虑的马场之事,现在看来也能一扫而空,这样桩桩件件地算起来,实在是白神护佑,令人欣喜啊。”

荀白水微垂着眼帘,倒也没有他说的这么欣喜,淡淡地道:“虽然有些意外之喜,可萧平旌不过是长林府的一个闲人,他将来的名声毁了也就毁了。金陵的朝局依旧丝毫未改,细想又能算得了什么。”

濮阳缨反客为主,提壶给他添了茶,安慰道:“大人何必沮丧?老王爷的声望再难撼动,他老人家毕竟已是奔着古稀之年去了。荀大人眼光长远,也是时候把精神放在长林府年轻一辈的身上了吧?”

“即便如此,那也轮不着这位二公子啊。谁不知道,萧平章才是长林王府未来的掌舵人。”

“世子当然更加要紧……”濮阳缨轻轻挑了挑眉,“但俗语说得好,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总得一个一个慢慢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