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第三十七章 倾城之灾(第3/4页)

萧平旌收紧手臂,眸光闪动了一下,道:“我虽然不懂医道,但是总觉得,这场瘟疫来得奇怪,恐怕不仅仅是天灾。”

“你也这样想?一开初我的感觉就有些不对,所以才捎话给太医署,让他们注意水源。”林奚深吸一口气,试图振作起来,“接下来主城的情况应该还会恶化,赤霞镇的惨状也瞒不长久,朝廷打算怎么办?”

赤霞镇的消息封锁得很早,里面是何情形知道的人暂时不多。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主城病例日渐增加,一旦压控不住,全城恐慌外逃便在眼前。林奚所问的这句“朝廷打算怎么办”,此刻的确是压在内阁头顶上最为沉重的一个问题。

确认城西已是疫灾的当天,荀白水立时加急传报卫山,请圣驾暂时不要回京,自己频频往返于太常寺和内阁之间,只盼着太医署应对有效,不会出现最坏的情况。

可惜接踵而至的几条消息,数日之间便将他的这份奢望打得粉碎。

濮阳缨潜逃无踪,乾天院人去楼空;

金陵皇城相隔甚远的不同街坊陆续出现病例;

主城第一个病死者,竟是东宫的一名教习嬷嬷……

唯一可以称得上有所进展的,是负责查阅旧档的太医署医官终于发现了以前一次相似的疫灾,可与其相关的数页记录,读来却是字字惊心。

“那场疫灾在三十年前?”荀白水疑惑地问道,“这年头虽然久远,却还不算隔代,既是大灾,难道朝中没有老太医记得吗?怎么会查了这么久?”

太医令唐知禹叹了口气,“当时的疫发地实在太远,已经出了边境,太医署并未直接介入处置,所存旧档中的记载也十分有限。”

“到底是在哪里?”

“在我大梁当时属国,夜秦的国都,夜凌城。”

荀白水倒吸了一口冷气,隐约也想起了一些,“你说的可是……三十年前引发夜秦亡国的那场瘟疫?!”

夜秦之疫突发于国都,因未得及时管制,夜凌全城逃散,终至疫情四起,完全失控。武靖帝迫不得已,诏令长林军飞山营封住夜秦至大梁的所有通道,逃亡者不得入境,朝廷与民间医者可自愿前往救助,由大梁国库供给药品物资。这一事件实在太过惨烈,连当时远在京城的荀白水,都大约听过一些传闻,只不过数十年过去,很难与眼下的事情立刻联系起来罢了。

“长林飞山营封境数月,一直到冬天才敢开禁。这场疫灾之后,王都夜凌宛如死城,国中人口十损六七,整个皇族更是无人幸存,夜秦之名就此消亡……”

荀白水面色如纸,定定地看了唐知禹许久,才将询问的目光转向顾况。

这位太常寺卿明白他想问什么,抿紧唇角,半晌后方慢慢道:“若按夜凌前车之鉴推断,无论太医署上下怎么竭尽全力,京城的疫情恶化……已是在所难免。”

走出太常寺官衙的大门,步履沉重的荀白水在上马车时脚下一滑,几乎跌倒在地,被荀樾一把扶住,“大人小心……现在是直接去朝房吗?”

荀白水盯着街边垂柳近午的树影看了片刻,摇头,“申时还有一次朝堂商谈……先去长林王府。”

荀樾闻言稍稍有些惊讶,但他向来不会多问,小心将荀白水扶上马车,走向前方给开道护卫传令。

身在宗室又有实职,朝阁关于京城大局的商谈萧平章自然也要参加,再加上太医署每日的疫情通报和平旌时不时捎来的最新消息,这位长林世子相比于其他朝臣,更能明白金陵城眼下有多危急,荀白水到访的名帖一递进来,他大约就猜到了这位首辅大人的来意。

“接到太医署通报后,我也去查了飞山营旧档,”在前厅迎客入座,萧平章直接切入话题,“其间对那场疫灾的记载,大概一致。”

“世子既然阅看过旧档,想必也已经知道夜凌王都最终的结局。”荀白水的语调在平静中透着决绝,“如果说金陵城中危局已定,那么无论如何,这大梁天下绝不能重蹈夜秦国当年的覆辙。此时陛下不在,内阁身负重责,必须早做决断。”

“荀大人的意思是……”

荀白水咬了咬牙,“趁着局面尚且可控,封城。”

萧平章转头看向厅外,默然良久,“此处毕竟是京城,皇家宗庙、满城百姓……这样的决断,内阁能下吗?”

“老夫知道决断艰难,更知道稍有偏差,便是一世的骂名。可世子心里也明白,眼下这样的情形,多犹豫哪怕一日,都有可能追悔莫及。内阁既受陛下重托,此时若不肯出面担当,又能把责任推给何人呢?”荀白水顺着萧平章的视线,也眯眼看向远方,“金陵城中是有宗庙百姓,可在这道城墙之外,还有陛下的圣驾,和咱们大梁的锦绣江山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