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第三章 朔风又起(第2/5页)

这时殿门微响,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太子萧元时奔了进来。他如今已是十三岁的少年,身量抽高了不少,不再是矮团团的孩童模样。萧歆让他留在养居偏殿侍疾,却不许他喂药端茶抢内侍们的活计,专命其每日整理节略,代批折子,存的是历练之心。今儿他刚刚做完早课便听说长林王进宫,忙换了衣裳从偏殿赶过来。

萧庭生稳住有些散乱的心神,上前请安,“老臣参见太子殿下。殿下这一向跟着内阁学习理政,没有偷懒淘气吧?”

“元时早就不是小孩子了,”萧元时扶了皇伯父起身,小小撇了一下嘴,为自己辩解道,“以前确实有些贪玩,但是现在只想能快些进益,免得父皇病中还要操劳国事。”

萧歆坐了这半个时辰,面色已经有几分困倦。萧庭生怕他劳累,便换了个轻松些的话题,聊起琅琊山上的小孙子。

蒙浅雪去年被送出京城之后,大约真是因为山中清静有助于舒散心胸,胎象渐渐稳住,足月产下一名八斤多重的男婴,甚是健康可爱。萧庭生特意赶去探望了几日,爱如掌上珍宝,取名为“策”。临走时真是百般不舍,可又觉得让母子俩在山上多住几年更有好处,故而没有带回京城。

听他提起这个爱孙,萧歆脸上露出微笑,太子也嚷着说自己现在总算是个长辈了,已经备下好些礼物,殿中气氛顿时轻松起来。三人又闲谈了一阵,到了御医进来每日例诊的时辰,萧庭生便请旨退出,太子送到殿门外,返身再回来时见御医还按着脉,父皇却已沉沉睡去,忙放轻动作,依在榻前坐下。他从小常见父亲生病,又没有人敢和他说得过深,倒是心思单纯地只想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示意左右移来案几,安静地替父皇整理新递进来的节略。

入冬后梁帝咳喘加剧,服用的药饵和殿内的熏香中都添了镇肺安眠之物,故而这一睡就是两个时辰,醒来后觉得头脑还算清爽,坐起身来考问太子的功课,发现他确实进益不少,心下稍安。掌灯后荀皇后请见,他不欲劳神,便打发元时去了正阳宫,自己在枕间舒展了一下僵硬的肩臂,沉沉目光不由自主地又投向床榻的另一端。

皇帝御榻朝南而设,西窗下有一面香檀嵌制的博古架,陈设着红珊盆景、透玉碗、金纹鼎等珍玩,唯有最顶上一层别无他物,只放了一只线条硬朗平直的木盒。

荀飞盏直至长林世子落葬之后,方才将这只盛置先帝御令的木盒呈递上来,同时附有平章临出征前亲写的一封折本。奏折中除了请罪以外,只说沙场凶险,万一不能父子同归,请求皇帝陛下劝慰照料他的父王。

萧歆那时犹在伤心难过的关口,看过书折后痛哭了一场,并未想得太多,随手指了床尾的博古架,命内侍将木盒摆放上去。之后他再也没有对这枚御令下过任何旨意,自然无人敢去移动它,便一直这么静悄悄地放着。今岁入冬后病势转沉,萧歆经常一连数日卧床不起,身体虽然虚弱,头脑却依旧清醒,看着高架顶端的这个木盒,渐渐品出了不太一样的况味。

萧平章简短的留书之中,字字句句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父王,可长林王位高权重,孩子这份牵挂之外的忧惧之心,究竟从何而来?再者,他当时调用皇家翠丰羽林,原是情势所逼的无奈之举,并未受到责怪,却依然立即呈还御令,留书请罪,这份谨慎小心又到底是因何而生成?

萧歆翻身向外,手掌握住床榻的木质边沿,用力捏住。赐封平旌是他试图应对心头忧虑的第一步,但这显然不够……很是不够……

“来人。”

贴身内侍慌忙近前拜下,“奴婢在。”

“明日一早出宫传诏,宣请宁王爷养居殿见驾。”

九十多岁高龄的宁王早已是发疏齿摇,满头雪白,安养府中不问外事,一年出门最多不过两三趟。他大概是几个兄弟中唯一有幸承继了曾祖母长寿血统的人,年齿如此之高,身体却一向不错,只是天生腿脚有疾,由两个内监扶着行礼时显得有些颤颤巍巍。

萧歆刚刚坐起,见状赶紧免了他的拜礼,命左右扶至榻前坐下,温言致歉:“王叔如此年迈,还要劳您亲自进宫,朕心中实在不安。”

“老臣也早就想来看看陛下了。”宁王仔细瞧了梁帝的气色,忍住叹息,“陛下小我三十来岁呢,不妨事,这病养养就好了。”

“这些时日躺着不能起身,朕想了许多以前根本没有想到的问题……”萧歆淡淡笑了笑,示意左右退下,“宗室之中,王叔的辈分最尊,有些话朕只能说给王叔听,有些事……也只有王叔能为朕解忧……”

宁王素来闲散,且不说当今朝堂,便是先帝在时也只办过几件与宗室相关的事务,闻言不由有些疑惑,“陛下言重了。但有吩咐,请陛下尽管开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