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屈子迷途尚未还(第2/7页)

武玄霜满腹疑团,问道:“师父她怎么会到这里来?”

裴叔度道:“师父留下了一本诗文集,嘱你带回去献给天后,她说天后是最知道她心事的人。这本诗文集你可以先看,看了之后,就可以知道她老人家为什么到这儿来了。”

武玄霜打开这本诗文集一看,只见扉页上所题的第一首诗便是:“欲倩青禽寄语难,心随明月到天山。卅年物换星移后,屈子迷途尚未还。”武玄霜心头一震,她对师父的生平略知一二,知道她有过一场情孽,如今看了这一首诗,这才知道,原来她几十年来,一直怀念着的那个人,就是李逸的师父尉迟炯。

这本诗文集的许多首诗都是“纪事诗”,武玄霜匆匆一览,对师父的身世与她暮年的心境都已明白,她捧着这本诗文集,眼泪不自禁的又一颗颗地滴下来。

原来她的师父俗家名字叫做裴琼香,她的父亲裴文庆在唐太宗的时候曾官居“仆射”之职,是个颇有名气的大臣。当时社会上有个风气,富贵人家的子女常常送到寺院里去做“记名弟子”,甚至“带发修行”几年,据说这样可以借“佛力”保佑孩子“长命富贵”,裴琼香出生之时,她母亲给她算命,江湖术士说她“命官”不好,多灾多难,所以到她八岁那年,她母亲便将她送到京都一间专收容贵族妇女的寺院——感业寺去,做一个记名弟子,“带发修行”。

感业寺有个老尼姑名叫妙玉,她的丈夫本来是唐太宗的御前侍卫,武艺高强,剑术尤其精妙,不幸在贞观十八年征高丽之役阵亡,没有子女遗下,他的妻子便在感业寺削发为尼,法号妙玉。妙玉在寺中精研剑法,身怀绝世武功,但阖寺人等,却无一人知道。待到裴琼香入寺之时,妙玉已经年老,两人甚是投缘,妙玉也想留下传人,便在暗中传授裴琼香的剑法。

不久,妙玉逝世。那时唐太宗李世民亦已逝世,武则天被驱逐出宫,也到了感业寺来做尼姑。武则天怀有雄心壮志,处处物色人才。裴琼香一见了她,就知道她不是平凡的女子,两人遂倾心结纳,成为知己。有一次武则天的仇敌入寺行刺,便是裴琼香暗中将刺客赶跑的。

后来武则天被高宗皇帝(李世民之子李治)接入后宫,从“昭仪”(次于贵妃的一种封号)一直做到皇后,裴琼香带发修行已满,也随武则天入宫做了女官。不久武则天开始揽权,贬削王公贵族。许多大臣,都预感到唐朝的江山必将转移到武则天手中,于是结成党羽,暗中反对武则天。其时尉迟炯身为神武营的龙骑都尉,他也是反对武则天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反对武则天不打紧,却弄到了裴琼香的处境极是为难。原来他们二人乃是中表之亲,而且自幼有了婚姻之约。

尉迟炯知道裴琼香甚得武则天的信任,便找个机会,与未婚妻私下会面,求裴琼香暗中帮助他们。裴琼香听得朝中的一班大臣结成党羽,密谋起事,要将武则天一举推翻,吃惊非小。她离开了尉迟炯之后,回到宫中,想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向武则天告发。武则天何等精明,不动声色的暗中布置,布好了天罗地网,突然抢先动手,将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国舅长孙无忌和西台侍郎上官仪杀了,接着连杀了三十六家公卿贵族。尉迟炯武艺高强,又见机得早,幸而逃出京城。这样一来,反对武则天的人物,在这一役中几乎被一网打尽。

裴琼香并没有后悔,因为她知道武则天若然做了皇帝,不但天下女子可以扬眉吐气,对老百姓也会有好处。可是她虽然没有后悔,却不能不因此伤心,她保护了武则天,却永远失去了她所爱的未婚夫了。

裴琼香不肯接受武则天的封赏,这件事情过后,她也离开了武则天,武则天知道她的心事,请她将尉迟炯劝回来,可是尉迟炯已恨极了她,根本就不愿意再见她了。裴琼香伤心之余,便也削发为尼,回到故乡隐居,一面潜心武学,一面传授她侄儿裴叔度的剑法。在这期间,武则天到各处去视察民情,也曾去见过裴琼香几次,武则天当然希望裴琼香回到她的身边,裴琼香却再也不愿回去,但她和武则天的情谊仍是非常深厚,她顾念到武则天没有最亲信的武功高强的人帮她,便答应给武则天调教出一个文武全才的女弟子,这便是她后来收武玄霜为徒的由来。

待到武玄霜技成之后,裴琼香重入江湖,访寻尉迟炯的消息,终于给她打听到尉迟炯在天山隐居,于是便离开中原,远走漠北,这时候武则天早已称帝,而裴琼香也已经是将近六十岁的老人了。她怕自己一身的武学失传,答应了侄儿裴叔度的请求,携他同行。这便是她和裴叔度来到天山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