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0章 先赏两耳光(第4/5页)

南若琼把自己旅途的起点定在香塂,然后沿着香塂到粤省,再一路北上,半个月前,她抵达盖平,转了一圈正准备离开之际,接到了南易的电话,她停住脚步,暂时在盖平待着。

在办事处负责人范海泽手把手的教导下,南若琼很快上手海蜇的收购工作,留在办事处帮忙。

一般来说,要收购海蜇需要上渔民家里去收,渔民并不会把海蜇送到收购点来,垦殖集团能把办事处干成收购点,在中间付出了不少努力和金钱,又花了三年时间,才把口碑给建立起来。

别人收海蜇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收购点这里却可以打白条,硬邦邦、信誉非常有保证的白条。

打白条倒不是想贪点利息的便宜,而是担心安全问题,等收购季一结束,办事处会在同一天在镇派出所的院子里给所有送货的渔民结算,这样,在办事处不需要长期存放大笔现金,不容易招小人惦记。

“2704斤8两,7块7,给你四舍五入,一共是20827块,下个月5号,去镇派出所拿钱。”

过好称,南若琼给渔民开了一张收据,送走一个渔民,又来下一个。虽然离规定的捕捞季还有几天,但是有不少渔民会偷偷出海,所以这时候已经有今年的新海蜇上市。

从早上到傍晚,南若琼一直在忙着过称,临近晚饭的饭点,又有一个渔民拉着海蜇过来,南若琼上前打开一个塑料桶,从里面捞出一个海蜇头,用手捏了捏,扔回桶里,“明矾和盐的配比不对,第三次脱水也没脱干,拉回去吧,我们不收。”

“别别别,小老板,你再看看其他桶。”渔民一听南若琼说不收,立马急了,赶紧打开另外一桶,抓出一个海蜇头给南若琼看,“小老板,你看,这个杠杠的。”

南若琼接过海蜇头,捏了捏,又放到鼻下闻了闻,“这桶可以,大叔,我们做生意要讲诚信,今天就算被你蒙混过关,我们最多上当一次,下次绝对不会再收你的海蜇。行了,你自己上手,把塞进去的次品挑出来。”

渔民闻言,立即上手把加塞进去的几桶次品挑了出来,老老实实把能过关的几桶搬到磅秤前。这位渔民听说这几天办事处负责收购的是个小女娃,想着把次品带过来糊弄,可谁知道小女娃年纪小归小,但精明的很啊。

临近饭点,南若琼终于送走了所有渔民,今天的收购告一段落。

正当她准备歇一歇,一个提着包,头发花白,但是人看起来非常精神的老先生走了过来。

“周公爷爷,刚从村里回来?”南若玢看到老先生,客气的招呼道。

周公姓张,并不姓周,周公只是别人对他的尊称,他是青松岭最著名的掮客。

周公原来是个厂长,离休后便干起了为各地来的海蜇客户提供服务,包揽下釆购、看货、雇小工、上车托运等所有的活,客户只须跟随着他验看付钱;等上车托运完毕,周公便与客户结帐,客户需付给他每斤海蜇两毛钱的劳务费。

据说周公每年的劳务费收入在十几万以上,这个据说保守了点,周公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每年要接待好几拨大客户,一个客户收一次货至少是三四十吨,而他可以穿插着同时服务好几个客户。

改革开放为渔民提供了暴富的机会,渔民出海捕捞的海蜇不再由国家统购统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渔民为七毛钱一天工资而纷纷上县城打小工,还愁没门路。

而今天,渔民实行了真正的多劳多得,他们财大气粗地召唤起城里人来打小工,毎天的工资飞涨到三十元,大批用巨款新建起的渔村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缩影。

在青松岭,十万元到百万元身价的渔民随处可见。

海蜇生意兴起,在渔民与各地客户之间自然而然产生诸如周公这一类的掮客,他熟悉业务,上上下下有各种必不可少关系网,为客户解除各种难题,左右逢源轻车熟路。

客户欢迎他,渔民巴结他,当地政府部门也对他刮目相看。

可以这样说,青松岭的兴盛繁荣靠海蜇,这里面自有周公必不可少的成绩。

在过去,渔民捕捞了海蜇没人要,周公见多识广,联系来了客户。海蜇腌渍在盐矶混合液中,但究竟要待脱离混合液多少时间再上磅,就是所谓的空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周公开始搞的时焕是控水二十四小时,这也是海蜇出口规范的控水时间。周公一次次压缩时间,最后定下了“控水”三到五分钟,成了今天海蜇市场买卖双方公认的标准。

据说全国的海蜇塑料桶上火车集装箱,周公是第一个创造者,随着海蜇产量越来越高,上火车集装箱是唯一出路。车站本来不同意,说从没有这种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