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IMF的前世今生(第3/5页)

没说的,砍死它。

一战5年之间,美国工业总产值从不足250亿美元,增长到了640亿美元,增幅156.7%;美国百万富翁的人数增加一万七千人。时任美国财长梅隆承认,战争交易美国所获利润率高达80%。

另外,在欧洲无力顾及拉美和远东市场之时,美国对拉美贸易从不到8000万美元扩张到34亿美元;美国已基本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和橡胶,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与巴西的咖啡;美国私人资本对远东市场的输出从35亿美元增长到了70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黄金从欧洲流向美国,1919年,美国黄金储备相当于世界各国黄金储备总量的40%,并借战争所得,从境外投资者手中赎回20多亿美元的美国债务,一举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正如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在1914年10月11日写给美国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所预言的那样:“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会濒临破产,海上将不再有德国。10年以后,整个世界的前途都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可以说,美国之所以会卷入一战,完全是被资本牵着鼻子走,或者说“美国银行”面对日渐糜烂,有摆烂、崩盘嫌疑的“英国公司”,为了自己放出去的贷款考虑,不得不派出“商界精英”协助其扭亏为盈。

有了美国银行的帮助,英国公司和法国公司联手抢夺了德国公司的市场,但在斗争的过程中,两家公司也是损失惨重,流动资金随时有断链之危险,于是,三方联合起来逼着德国公司“凡尔赛”。

法国公司和德国公司在市场上有很多重叠,趁着大胜的机会,法国公司很想彻底弄死德国公司,成为欧洲市场上的霸主。

英国公司却不是这么想,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法国公司,如果不是因为德国公司叫嚣着把它们两家的市场都给吞并了,英国公司巴不得看其他两家狗咬狗,所以它并不想看到德国公司一蹶不振,最好是半死不活地永远牵制法国公司。

并且,英国公司还想德国公司好好“凡尔赛”,它还指望德国公司帮其归还美国银行的贷款呢。

德国公司大败,不但流动资金已经消耗一空,还背负巨大的“凡尔赛”,压力太他娘的大了,这个公司开得没滋没味,干脆别开算了。

德国公司这个想法,法国公司答应,英国公司不答应,美国银行也不答应,德国公司一摆烂,贷款又有变成不良的可能,思前想后,美国银行炮制了道威斯一揽子还款计划。

所谓道威斯计划简单说就是,由英美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向德国公司提供贷款,帮助德国公司恢复经济,并使之获得偿付战争赔款能力;德国公司则分5年支付战争赔款,最终截止日为1929年9月1日。

为了道威斯计划的顺利实施,英美银行在柏林设立了办事处,委派了摩根财团的合伙人帕克·吉尔伯特作为赔款总代理,全权打理与赔款相关的金融业务。

于是,英美银行把钱借给德国公司,而吉尔伯特会立即把钱变成战争赔款交还给英法公司;英法公司再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向美国银行偿债,另一部分则用于进口美国商品。

同时,为维护道威斯计划的顺利实施,美联储把美国市场利率压得非常低,这使高息的德国公司债券吸引力大增,从而确保了美国私人贷款源源不断地流向德国公司。

表面来看,道威斯计划使英法经济得到了恢复,也使美国的制造业获得了欧洲的订单,同时又造就了金融的繁荣。但是,这都源自德国负债规模的不断增加,这势必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1925年,本该全力恢复经济的英国,却十分着急拯救日渐衰落的英镑地位。其财政大臣丘吉尔四处奔走,试图重建战前强势的金本位英镑地位,以及1英镑兑4.86美元的固定汇率。

在他的极力说服下,英美货币汇率被固定在1比4.86。但是,把战前1比4.86的汇率放到战后,按照当时英美两国的经济实力对比,意味着英镑币值被严重高估,因此英国出口变得困难,而英国人更倾向于持有美元,以致欧洲黄金大量流向美国。

如此态势让英国央行行长诺曼无法忍受,但他根本无力说服丘吉尔允许英镑贬值,放弃金本位。

1927年春,诺曼偕同法国、德国的央行行长一起来到美国,试图说服美联储降低利率,阻止黄金进一步流向美国。美联储屈服了,力排众议把联邦基准利率从4%降到3.5%。

这次降息行动,后来被许多经济学家视为“美联储历史上最愚蠢的行动之一”,而一年后当选第31任美国总统的赫伯特·胡佛,更把这次降息定义为“叛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