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奔掠如火 第十四章 将计就计(第6/9页)

武侯道:“苍月公能建此功,某班师归帝都,贵部安危,皆在下之责,苍月公放心。”

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苍月公自告奋勇要求开路,到底是什么用意?而武侯又为什么又会同意?难道他不怕苍月公反啮么?让他开路,如果苍月公反而掉头攻击我们,那如何是好?

苍月公也只是淡淡一笑,道:“君侯一诺,重逾千钧,还望君侯归去后向帝君解释南疆苦衷,轻徭役,罢征伐,南疆七百余万民众,当尽颂君侯之德。”

我轻轻地叹了口气。苍月公大概也是希望用自己最后的功劳来换一点好处。可是,他说的“轻徭役,罢征伐”六字,却也深得我心。苍月谋反,多半是帝国加在南疆的徭役太重,为重修北疆长城,帝君曾发民夫二十万人,北上数千里。结果劳民伤财,二十万民夫修成后回乡的只剩了十一万,近一半埋骨他乡。这当中,就有数万南疆民夫。苍月公有此语,他也不是个普通人吧。而苍月公所说的“南疆七百余万众”,那也多半是战前统计的数字了,现在绝对没那么多。单是破高鹫城一役,城中近八十万人口便死了七十多万。在破其他小城池时,死亡的更是不计其数,现在,我想南疆三行省的人口,最多也不过三四百万了。转战两千里,伏尸数百万,说起来倒是威风,可要是这数百万里包括自己,那便是好杀如柴胜相,也肯定不会愿意的。

不管苍月心里到底想什么,这等堂皇的话说来,自是很能得人心。怪不得南疆叛乱前期,苍月公大旗到处,所向披靡,极少有城池为帝国效忠的。

武侯这时笑了笑,道:“苍月公,世事如棋,这些事还是等以后再说吧。诸军马上准备,下半夜出城,由中军先行,后军与辎重营继后,再依次是右军,陆将军的左军断后。”

这一次的退兵次序和上次不同了。武侯走在最前,还是怕苍月公反水吧。中军比罗经纬的后军自是不知要强多少,加上配备的火雷弹,就算遇上苍月公真的掉头相向,五千人也绝不是中军的对手,不至于不可收拾。可这样也已没了退路,一旦中军遇袭,群龙无首之下,哪里还能支持?

岳国华这时站立起来道:“君侯,城中尚有城民近两万,该如何是好?”

武侯道:“开东门,让他们自寻生路吧,各安天命。”

城中的城民已散去大半了,但还是有不少妇孺挤在东门出不去。现在东门检查也一定不会太严了,自顾不暇,谁还会去想搜出点珠宝来?武侯没有下令屠杀剩余的城民,大概也是因为苍月公在座。

岳国华道:“可东门城民争道,撤军岂不是要慢很多?”

武侯笑了笑,道:“我们是从南门撤退。”

什么?如果说武侯以前的话都合情合理,那现在我都几乎要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我看了看在座诸将,一个个都有点张口结舌。

南门是最早出现蛇人的,在那里,龙鳞军第一次遭到重创,也是在那里,蛇人那种强悍的野战能力让所有人都心惊。而且,从东门撤退后,虽然要绕道五羊城才回北上,要远一些,可毕竟这条道还是比较安全。从南门撤走后,那要绕一个大圈才能北归了。可武侯竟然要从最不可能的南门强行撤军,到底是什么主意?

岳国华还没说话,柴胜相已经先叫了起来:“君侯,南门撤走,从西边转向北,要越过大雪山,那绝不可能。从东边绕过的话,也要多走好几百里路,这条路上若蛇人来袭,又该如何抵御?”

武侯道:“陆路难行,那么便走水路!”

水路!我又吃了一惊。的确,向南走一百余里,便已是大海。靠海那里有个小城夜波城。夜波城除了出产鱼虾,极少谷物,也因为路途太过遥远,帝都人都知之不详。夜波城自然有船,但一个只有一万余人的小城,又能有多少船只?

别人一定也有我的疑问,武侯已微微一笑,道:“五羊城主已答应调出大船十艘,中船二十艘,小船五十艘,三日前便已出发,等我们赶到夜波城,船队定已到达。”

这的确是个好计,便也未免行险。那等大船可坐员两千,中船一千余,小船三百多人。按这个数字,船队一共可坐员五万五千。扣除船上原来的水手,只怕也只运得一半。那么逃走一半后,蛇人若是追击而至,以夜波城那等小城,如何抵御?

此时岳国华已又问道:“君侯,若蛇人追到夜波城,那又如何是好?何况,若夜波城主闭门不纳,我们岂不是腹背受敌?”

夜波城不知有没有卷入苍月公的叛乱,但既然也处南方,自然脱不了干系。这个主意,恐怕是苍月公的意思,但苍月公只是两天前才到,这主意恐怕是早已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