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农业大学之旅(五)(第4/5页)

竟然有些羡慕。

各个朝代的帝王和王侯将相们也都默然了。

不得不说,这一幕带来的冲击并不逊色于之前看到火箭上天,潜艇入海,反倒更加直击心灵层面。

他们自负权势在手,所到之处,天下万民跪拜。

但扪心自问,谁能真的保证,自己死的时候,天地会为之同哭,万民会为之同悲呢?

这时候,一道和蔼的声音响了起来。

“我有两个梦,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⑦

【这也是袁老曾经说过的话。禾下乘凉梦如今已经快要成为现实。在长沙县的隆平稻作公园里,栽种下了他

们团队最新研究出来的巨型稻,有两米二那么高!】

【不知道袁老在天上有没有看到。】

【我们怀念您。】

长得比人高的水稻正在和风之中随风摇摆。

漂亮的姑娘小伙儿在水稻下嬉戏拍照,时不时伸出胳膊到头顶比一比这水稻比自己高多少。

这一幕成为定格,化为一张照片。

和蔼的老者抱着怀里长满了谷穗的稻子,在高高的水稻下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有一位扎着双丫譬的小姑娘问自己的奶奶:“这个老爷爷怎么了?”

她奶奶温柔的回答:这个老爷爷回天上做神仙去了。

小姑娘恍然大悟:原来老爷爷是神仙啊。

老妇人点点头,眼中也带着朦胧的泪光。

她心想,或许这位袁老真的就是稻神呢,不然这世间怎么可能出现这么高产的水稻,还能长在沙漠里,还能长得比人还高?!

不行,她得在自己家里给稻神立一块牌位,让他也保佑自己家来年风调雨顺,稻谷满仓。

【从散尽家财只为了研究水稻的丁老,再到一生在和矮杆水稻打交道的黄老,再到90岁依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袁老,还有在北方研究寒地水稻,被称之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徐老,等等等等。无数的农科人奋斗在保障白妊根食安全的第一线。这些者一辈的农科人们往往为信息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我愿称之为,理想主义者照耀中国!】

无数的声音响起,一张张的照片出现在天幕上。

植物病理学先驱邹秉文教授拿着祖国邀请他回国的信件,义无反顾的道:“祖国需要我,我要回国。”③

家畜生态学科创始人汤逸人教授在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泪流满面的对自己的妻子说:“我们海外孤儿的生活结束了,回国吧。”⑨

丁颖院士:“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

黄耀祥院士:“人人都有饭吃,这才是我想要的。”

八十岁的徐一戎专家:气温这么高,我要去田里看一看。

无数张农学家的照片和画像出现

在天幕上。

而位于他们头顶的,是一颗一直在闪耀着光芒的红色五角星!

世间多英才。

刘彻和李世民都是知人善用的帝王,也从来不惧怕手下的人才过多,只希望越来越好。

但此时看到这一张张的头像,心里的羡慕挡也挡不住。

这还仅仅只是农业方面的人才而已!

而且这些人才都能如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后世的教育机制真的这么优秀吗?还是那颗闪闪的红星有着什么特殊的魔力。

红星依然在散发着光芒。

但不知为何,在感到震撼之余,这颗红星也让帝王们内心竟生出一丝惧怕。

【看完了水稻之后,展览的后半段是麦子。和在宋朝时才成为最重要主粮的水稻相比,小麦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已经在我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广泛被种植。】

【但小麦得到普及最重要的节点是汉朝之后。它的推广得益于一件工具。】

一个看上去很笨拙的用石头制成的圆形工具出现在了天幕上。

它被端放在石桌上,有长长的铁轴从中间伸出来。

有人出现了,握着铁轴,这工具的上半部分随着他的走动也开始转动起来。

“我认识,这是石磨!”

从刚刚的沉痛之中走出来之后,古人们惊讶的发现雨停了。

然后听到接下来讲的是麦子,兴趣更浓了。

相比于只在南方地区种植的水稻,现在腹地大多在中原的王朝们,种得最多的其实是粟和麦。

【对,没错,就是石磨。石磨据说是由鲁班发明的,最初的时候叫做磋,汉代才叫做磨。秦汉,或者是大秦的时候,石磨没有被普及,那时候的人怎么吃小麦呢?粗粗的去一遍壳,然后将麦子像稻谷一样蒸熟来吃,这就是麦饭。豆子也是这样吃,叫做豆饭。吃过粗粮饭的人都知道不好吃,而且古代的去壳肯定也没有现代的精细,所以就更不好吃了,喇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