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九)(第3/4页)

医院内,诊所中。

护士用针管将药瓶中的药液吸出,然后针头扎进人体。也有安静的待在输液处挂着吊瓶的人,手背上的针头被医用胶带贴住。

【正是有了塞尔维特、哈维这样不惧自身生死,对权威提出质疑的人的存在,现代医学才能在短短几百年之内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水平!】

【所以,迷信权威的造神运动,要不得呀!】

李世民感叹:这一点,不仅是医,其他方面也是一样。诸卿共勉之。群臣们自然应偌。

士林当中的激进分子,早就拥抱了新的“仙画思想”,更是对自己的学生与子孙谆谆教诲:“听明白了吗?

老实的乖乖点头道:“听明白了。”

而淘气的则问:“那老师的话是不是权威?是不是可以不听?”

夫子家长:...

也有为人清正开明的,竟细想了一下后道:“学问上可以辩论,但生活中,你既还未及冠,那就要听。比如,我说了你漱口后不能再食甜,那你只能听着。

孩童悻悻的把自己口袋里的糖掏出来,叹了口气。

怎么就被发现了呢?

【现在有一派观点认为,其实中医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所反映出来的解剖知识是和西方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不相上下的,提出了肺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路小柒摘取了《黄帝内经》中的几段内容,做成古风文字的形式展示在视频里。

言语悠悠,配上古琴的BGM,禅意自生。

但是讲的,却是和解剖相关的东西——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这十二经就是十二条大血管,作者认为有的含血多,有的含气多。我不相信没有经过解剖,古人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虽为提点,但兼任了很多次仵作,也曾经接触过解剖学的宋慈正坐在赶回家的马车上。

马车掀开了窗户,可以看到天幕全景。

看到这里的时候,宋慈吩咐马车停下,一个人待在马车上,正好更清静,可以好好看仔细看。

他曾经解剖过一些尸体,但都只是局部和表面,并没有像仙画里西方那些医生那样……疯狂大胆。不过,他们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倒是对以后的查案会有帮助。

听到仙画提到《黄帝内经》,宋慈点了点头。

它里面都已经直接说“其死可解剖视之”了!那肯定是解剖了!但之后的医学典籍中,的确没有像《黄帝内经》里那样再细细描述脏腑关系的内容了。

说起来,现在的大夫们既然迷信权威,为什么却又不继承《黄帝内经》里实际下手解剖的精神了呢?

真是矛盾啊。

宋慈想起那些同僚同窗们之前对自己隐隐的嘲讽,想了想自己程朱理学传人的身份,自嘲的笑了笑。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矛盾的人呢?

……

【但中医为何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解剖学,同样是因为对于权威的迷信。】

【一方面呢,是医者们过于推崇《伤寒杂病论》等古籍,以至于中医形成了一个抽象的哲学的体系,就直接将唯物的解剖学排斥在外了。】

【之前说了,《伤寒杂病论》里面有很重要的部分是关

于思辨的,还有很多内容是很形而上的。这可能和张仲景本身是文人,是儒生有关系,他将自己的哲学体系融入到了其中,于是我们就能看到这里面有着大量的关于“通行全身、周流不息的经脉”,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之类的描写。】

【就有那么一点玄学,很抽象,只能通过想象去推导脏腑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后期,范仲淹那句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话说出来之后,很多儒生文人们纷纷去学医,虽然也客观的促进了医生这个群体素质的提升,但也让中医学里这种“抽象的形而上”的氛围更浓了。】

【说实话,那会儿的医学典籍,没点哲学基础是真的看不懂的。】卡通小人又出来了。

这次,它的眼睛直接成了两盘不停的在转动的蚊香,脑袋也晃来晃去。像极了在课堂上听夫子讲学然后发现听不懂的自己。天幕前的一众百姓尤其是有相同经历的人顿时就产生了共鸣。

有跟着师父苦学的药堂弟子流下了一泡热泪:“这不就是我吗?!师父讲的东西真的是很难啊,真的是听不懂啊!为什么别人就那么聪明,而我却如此愚笨?!

学医真的好难啊!!!

也有不屑于和读书人尤其是酸腐文人们交往的人嗤笑道:“这群文人是这样的,七拐八弯,就是不肯好好说话。

直接扩大了打击范围。

也有年轻人和孩童甚至是一些画家觉得仙画里的小人实在可爱,虽然线条粗陋,但是每一次传达出来的情绪都很精准,而且诙谐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