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后续(二)(第3/4页)

现在印刷工坊里的那些工匠,都在见缝插针的学识字,谁都不想被时代抛下。沈括若有所思。

这时候,小厮前来:大人,苏大人邀您前去司天台。

可说了何事?

没有说,但好像是因为水运浑象的事情。

沈括立刻和毕异道别,然后顺手把他印出来的书给带走了。

到了司天台后,刚进去,就看到了摆放在广场一侧的水运浑象台。尽管不是第一次见到了,但每次沈括都能感受到那一份震撼。

如此庞大,里面的结构却又如此精密。

难怪在后面就连苏颂的儿子和助手都无法仿造出来。想到南宋,沈括心头又飘过一丝阴霾。

进入到水运浑象后,才发现在场的不单单是苏颂,还有他的儿子苏携,以及韩公廉等人,以及在一旁站着的苏轼。

沈括忙向他们见礼。

苏颂见他来,笑着招手让他上前: 存中来了。我们正在研究仙画所说的擒纵器。苏轼笑道:我只是来看热闹的。

交谈之后,沈括这才知道,原来苏颂这段时间不仅是在家

著书,把自己在天文和机械上的一些所得都留了下来,而且他还惦记着仙画中所说的座钟一事。

“我知存中也精通于天文和机械,所以想要邀你一起来研究这座钟。”苏颂抚须道。

之前沈括就参与过浑天仪的制作。

而且,沈括可是在月球上有环形山的人!沈括自然应允。

他对仙画中显示的座钟早就感兴趣了,可以精准的知道时间,这东西可不普通。而苏颂了解擒纵

器,由他来牵头这件事情,的确是再适合不过。

聊到最后,沈括找到苏轼。

苏轼: 存中,我只是来看热闹的,研究这些东西,我并不在行。

苏学士,我要给您看的却是另外一件东西。沈括递给他刚从毕昇那里拿过来的书。苏轼接过来一看,一本很常见的《论语》,有些疑惑。

沈括见状一笑,和他说道: “这本却是毕昇用新发明出来的金属活字印刷的……”

他将这本书印刷所用的时间和成本详细的告诉苏轼,苏轼越听眼睛越亮: “如果成本和时间可以再低一些,那……

沈括接上话: “那苏学士想要办的报纸就很容易了。”

他也是之前听苏轼和人提起报纸的这个概念,觉得仙画中出现的这个东西其实大有用处。就像是面向民间的邸报,可以将一些大事和朝廷的一些新出的政策决议宣讲给老百姓听。

不过要办这个和现在的邸报以及民间小报还不一样,量大,定期,所以苏轼又觉得现今的印刷还支撑不了报纸的出现。

沈括今天就特意把这本书带过来给苏轼看看。

苏轼连忙谢过,兴冲冲的拿着书去给自己的弟弟苏辙和其他的友人看去了。

接下来的时间,沈括就和苏颂等人在司天台研究擒纵器和座钟。擒纵器的原理苏颂是知道的,不然这水运浑象台上就不会出现报时装置。

难点在于,如何将这擒纵器缩小,然后再和那些指针联系起来。

在时间的显示方面,是选用二十四小时还是选用现在的十二时辰,也引起了一番争吵,最后大家决定把这两种时间都放上。

用了三个多月,苏颂和沈括一行就将座钟给做出了。这东西当然是先呈给皇帝。

宋神宗看到指针显示到相应的时辰,然后座钟的下方就会弹出一个正在敲钟的小人,发出清脆的钟声,不由得啧啧称奇。

而朝中众臣们现在对这些的态度都很宽容,不再说是奇淫技巧。只是不会让官家过度沉迷于这些,毕竟现在最重要的还是避免大宋再走向之前的结局。

南宋,最好是不要再出现了。

一时间,武将们和军备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比如,沈括的工作内容里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火药作和军器所帮忙改进装备。他还真折腾出了一种叫做“神臂弓”的弓弩,比起之前的弓,射程要更远。

有一天,沈括在火药作看完他们研究出来的各种火箭、火炮之后,留在那儿吃了顿饭。

这边都是荒郊野外,条件肯定没有汴梁好。沈括他们在官署里吃饭的时候,那边就用小铁壶在烧着开水。

沈括一边吃饭,一边盯着那烧开水的小铁壶,看到壶盖被里面的水蒸气顶得一直在不停的跳,忽然就想到了刚才火箭发射时的情形。

监军在想什么?一旁的人好奇的问。

之前仙画中所说,火箭能够升空是因为爆炸产生的推力是吗?沈括忽然问他。在场的都是技术人员,当即点头: 是。

“那现在这水蒸气,产生的是不是也是一种推力?”沈括指向那小铁壶。

那人懵懂的点点头:应该也算,可是……这水蒸气可不能用于发射火箭和火炮吧?他们这里指的火箭就是字面意思,带火的箭,射出去后火药会爆开。这人挠了挠头,没搞懂,这水和火怎么能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