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江山如此多娇(七)(第2/5页)

扶苏忍不住叹一声: 仙画既然如此说了,那势必是黄河给了他们一个难忘的教训。只可惜涂炭生灵。

西汉的贾让和东汉的王景,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治黄专家。

仙画也将这一期投送到了他们的朝代。

两人都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贾让面色惊骇: “居然想要用人力让黄河改道……”

谁给他们的勇气?

潘季驯夜宿于黄河边,听着耳边滚滚的水浪之声,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是斯文之人,但此刻也忍不住恨恨道: “若非他们乱搞,如今的黄河怎会如此凌乱!”气煞人也!

【李垂这个看法对吗?也不能说全错,因为北宋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基本上就是以黄河作为天堑来隔绝北方的辽国。】

【所以一听这个,当时的宋仁宗立刻就慌了。】

【宋仁宗其实算是个不错的皇帝,宋朝的贤明之君,将大宋治理得还不错,挺繁华的。但是他可能继承了他祖上高梁河车神的基因,对着金国总是有些腿软。】

【你说咱们,听说漂亮国开始打朝鲜了,那咋搞?节衣缩食开战呗,把它打回去不就行了。】

【但北宋的皇帝甚至是文武官员们不这样想啊,他们不加紧军备,秣兵历马,反而想的是,既然如此,那我让黄河改个道不就行了?】

【根本没有开战的意志!】

【所以有人说,北宋的衰亡其实在它繁华的时候就注定了。甚至是从赵匡胤开国时定下“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时就注定了。】

……

赵匡胤正在琢磨着这黄河改道,这以后可就是他的子孙要面对的事

情了。谁知道,这一下子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茫然的眨眨眼,脸上立刻涌起红潮,既惧又羞恼:.…这怎么和他还有关系了?赵普不看他,低头看着地砖。

杯酒释兵权的主意就是他给赵匡胤出的。哎呀,这宫中的地砖真好看。

唐朝。

李靖李世民等人自然不知道后世宋朝的政策方略,但大概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猜一猜。“守内,自然是疆域内部。”苏定方一琢磨, 这倒也没错,虚外却作何理解?李靖思量片刻,犹豫着道: “可是将对外的防线虚置?”

大唐战神一下子就觉得这世界上原来也有自己看不懂的军事策略,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金军就在一侧虎视眈眈,为何要如此布防?

不能理解。

明朝的朱元璋自然知道为什么。毕竟史书上写着呢。

为了提防边疆军队和将领坐大,怕他们将来夺权呗。但,这个不行,自己封儿子们为藩王镇守边疆也不行。到底要咋样才行?

郁闷。

【李垂和北宋朝廷犯下大错的一点是低估了大自然的伟力,心里没点数,当时自个儿有啥技术条件不知道啊?以为能靠人力给黄河改道?】

【也不是没有人反对。比如对水利颇有研究的欧阳修和周沆。】

欧阳修一脸严肃,痛陈利害:

官家,黄河为什么往北边流?因为北边的地势低而东边的地势高,这是自然之理。如今想要逆着这道理,让它改往东流,这是大禹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啊!

你们醒醒吧!

周沆直接道: “官家,诸位,如要让黄河改道东边,沿途的滨州、棣州、德州、博州与齐州,向来是富饶之地,也是大宋赋税来源的重地。万一出现不妥当,恐怕出现粮荒与钱荒。

【但,对敌军的恐惧压倒了一切。从皇帝到朝中大部分人都支持让黄河改往东流。】

【于是,就开始了历史上出名荒谬的“三易回河”。】

【可怕的是,当时能够决定改道方案的都是一些重臣,而不是真正的水利专家、水利官员。有些人甚至可能都没亲自去到那边看过一眼,纯粹纸上谈兵。】

三易回河的第一回 由文彦博主导。】

文彦博时任宰相,他对着舆图信心满满:

“官家,您看这六塔河,我们只需要借助六塔河的河道,让黄河从这儿过,会省时省力许多。也避免让百姓负担过重的徭役。

宋仁宗一看,这六塔河好像是离得挺近。

这回站出来反对的还是欧阳修。

欧阳修写了洋洋洒洒的奏章,讲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走六塔河。

这六塔河宽仅五十步,称不上大河。想以这样小小的河道去容纳黄河之水,这简直是可笑至极!臣恳请官家挑选知水利之人,就黄河下游进行疏导,顺应天理,让它尽快入海。

宋仁宗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文彦博,最后选择了文彦博。

欧阳修能怎么办呢?

只能一声叹息!

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

黄河水涌入到了六塔河的河道,看似一切都很顺利。

结果,在当天的晚上,六塔河就决堤了,洪水如脱缰野马一般从六塔河汹涌而出。【这完全就是很低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