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二)(第3/4页)

卡通化的亚里士多德站了出来: 不受力,物体不能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卡通化的伽利略将他推开: “不不不,在理想状态下,即使是不受力,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他做了一个实验。

伽利略准备了两个斜面,一个是略为粗糙的,一个是非常光滑的。他又准备了一个钢珠,让钢珠分别沿着两个斜面滚下。

可以明显的看到,在光滑斜面滚下的钢珠,滚了很长一段距离才停止,而粗糙斜面滚下来的,持续的水平距离则短很多。

伽利略解释: 这正是因为阻力的原因。空气的阻力和摩擦的阻力。

如果钢球在一个绝对光滑的,没有阻力的环境中,那它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这就是伽利略另一个著名的实验,斜面实验。】

有着齐肩卷发的牛顿出现在天幕上,缓缓道: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三局,依然是亚里士多德败,伽利略胜!】

【事实上,他俩的纠葛还不止于此。】

卡通的亚里士多德道:“天体是完美无瑕的。”

同样卡通的伽利略放下了望远镜: “可是,我看到月球上全都是坑。”

亚里士多德: “天体是永恒不变的。”

伽利略继续研究望远镜,然后观测: 啊,我看到了超新星爆炸。

亚里士多德: “地球是宇宙的重心。”

伽利略默默地拿出了哥白尼的《天体的运行》: “哥白尼的日心说才是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 .…

【要知道,当时亚里士多德在科学界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相当于孔子之于华夏士林。这时候有人冒出来,说孔子你说得不对,吧啦吧啦,估计士人们早就群起而攻之。】

各朝代的老百姓们都笑了起来。

“他还真是和这亚里士多德针尖对麦芒的干上了。”“那是他自己,亚里士多德好像比他死得早很多。”这人还真是胆子大得很呐!亚里士多德什么地位他们不懂,但仙画拿孔子来举例,他们就懂了嘛。

的确是勇。

一些读书人士人们的聚会中。

有人叹道: “我倒是很佩服这位伽利略的勇气。别说孔子,咱们在座的人里面,有几位能做到长辈和师长有错,却能勇敢站出来纠正的呢?

之前他们觉得这样是没问题的,顺从权威、不忤逆尊长,这难道不是好的品德吗?但现在,这样的意识却逐渐扭转了过来。

像是一颗种子,悄悄的绽开了绿芽。

瞬间的沉默后,有人道: “兄台说得有理。这几年观仙画,我发现一个道理,事实就是事实,真理就是真理。即使是在当下,你提出来会被别人驳斥,但几十年后几百年后,依然会有人赞同你。

另外一位书生开玩笑: “或许还能赢得不小的名声。”

家都笑起来。

最早开口的那人又道: “可并不是谁都能在当下坚持住自己的本心。”大家嗟叹: “倒也是。”所以就更显出伽利略这样的人的可贵。

……

【伽利略无视了这种巨大的压力,从不迷信权威,他就像是个孜孜不倦的科学杠精,以严谨的实验精神将物理学从自然哲学中剥离了开来。】

某位物理大牛接受采访的时候,是这样评价伽利略的:

古代的时候,不管是咱们还是西方,都喜欢把这些和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答案混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些自然哲学甚至是神学。

“而恰恰是因为伽利略,人们学会了从自然中抽离出来,学会了冷静客观地看待世界。”

“自然世界不再是人生的模板,反而成为人们试图理解、掌握和改造的对象。大家也明白了过来,科学与人生意义没有任何关系,他并不提供对人生意义的答案。”①

它就是客观存在的。

即使道最后,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找到了回答,这些答案也完全不会触及到人生问题。

明朝。

孝宗,弘治二年。

一个年轻人正对着一堆竹子发呆。

他叫王守仁,本来呢,是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来拜访著名的理学家娄谅。

王守仁生性聪颖,如今最流行的是朱熹,但是他对朱熹的理论又表示存在一些疑问,便来向娄谅讨教。

一番讨论之后,娄谅给了他四个字: “格物致知。”

娄谅道: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它们的运行都有着自身的规律,只有做到了格物,才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王守仁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于是,回到家之后,他就开始对着书房外面的这从竹子开始“格物”。既然世间万物都有“理”,那这从竹子肯定也有理。他总能摸索出点啥吧?

可是,格了六七天了,王守仁觉得自己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