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六 )(第3/4页)

……他失望的叹了口气。

【这就是最早的电报机的雏形。创意很好,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完全不实用。】【直到伏特电堆和电磁感应出来后,有人灵机一动,这俩东西都可以利用上啊!】

【静电电量小,那就用伏特电堆来供电。】

【用字母纸条那么繁琐,那就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设计磁针指向特定的字母。就这样,俄国的一位外交家叫希林就提出了这么的一个设想。】

希林正在举行一场科学讲座,在这场讲座里,他透露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意识到,如果电流可以影响到磁针的偏转,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出一种新的电报机?”“控制电流的强度和大小,让磁针发生不同角度的偏转,再用不同的角度代替不同的字母。”这绝对会是一个精妙而跨时代的发明!下面坐着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可惜他死得太早了,没有实现自己的构想。】

宋朝。

原本听到莫里森的想法之后,沈括的眼睛都亮了。

这个主意好像挺好的啊。

不过他立刻一细想,也就察觉到了这其中的不靠谱。沈括妻子问: “为何不靠谱?”

沈括拿出梳子

来,像那位小女孩一样演示了一番静电: “这静电吸附起纸条,不一会儿就消失了,但若是电流太大,纸条估计就直接被烧焦了。

还有距离长远的问题。

倒是希林的那一番演讲给了他更大的启发,只是一时半会儿还想不明白,索性记下来打算等之后再慢慢想。

然后又叹了一声: 可见欧洲从一开始,对这些东西就很重视。

他很羡慕那边的学术氛围,感觉能够吸引很多聪明人,大家都在研究一个东西,然后就可以层出不穷的出新成果。

不像是他,这几年还好,之前的时候想找个志同道合的人说说话都找不到。他的妻子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这位希林却这么傻,直接将他研究出来的东西公布了?”

沈括思忖道: 之前很多科学家也发表论文或者是公开自己的实验日志,感觉他们获得的是名,类似于咱们这儿的文名。

书生们必须要扬名,名气上来了,无论是科举也好,交际也好都会更加顺畅。这就是个圈子。

或许,那边也有着类似的圈子。

沈括想起一事,不知道苏轼要办的报纸办得如何了?他也想办个报纸或者是杂志,专门发布最新的一些新奇东西,和一些新的发现,新的学术理论。

就,也跟着叫“论文”罢!

他觉得,必须要给现在的对这方面有兴趣的人一个扬名的渠道。

【英国的查尔斯·惠斯通和威廉·库克听到了他的讲座,他们看到了电报机光明的前景,义无反顾的一头扎了进去。】

惠斯通和库克一拍即合。

他们根据希林的理论发明出了一种五针式电报机。

磁针放在刻度盘上,刻度盘上有着字母,操作人员控制电流的强度与大小让磁针停在相应的字母上。

可惜因为磁针偏移的角度以及计算的问题,只能传递20个字母,还有6个字母无法显示。

他们铺设了2.4公里的电线,举办了第一场实地实验。

惠斯通在一头,库克在另一头。

惠斯通用电报机向库克那头发出了一条讯息: “今晚伦敦有雨。”五分钟之后,库克就收到了这条讯息。

是,在场的人们似乎并没有那么激动。

他们窃窃私语:

“应该是串通好的吧?”肯定是,不过又是一种骗人的小把戏而已。

【大家并不相信它。不过,惠斯通和库克没有心灰意冷,他们还得到了一位贵族的赞助,将电线延伸到了25公里。】

【直到有一天,伦敦发生了一桩谋杀案。】

伦敦的警察正在街上死命的追着犯人,但就差那么一点点,嫌犯上了一辆火车。火车喷着白汽,轰隆轰隆的开走了。

警察局里,大家都愁眉不展。

这辆火车是去哪里?

帕丁顿,还有几个小时应该就到站了。这下难了,等火车一到站,我们就很难再找到他的踪迹。

“帕丁顿……”这时候有一位警察忽然站了起来, “我记得伦敦到帕丁顿正好有一条电报线路,不如我们拍一条电报去帕丁顿,让那边的警察协助抓捕?

“电报?这玩意儿有用吗?”

对啊,骗子吧?

警察局长思索片刻: “死马当成活马医,就这样,去发电报吧。”

他们把嫌犯的姓名和身体相貌特征都发了过去,帕丁顿那边的收报员立刻就报告给了当地的警察。

那名原本以为自己可以逍遥法外的嫌犯在一下车之后立刻就被闻讯而来的警察给逮捕了。这件事立刻登上了伦敦各大报纸的头条。

《这是科学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