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数学,不会就是不会(二)(第2/4页)

祖家一些没什么数学天赋的小孩子们躲在角落里满脸苦色,又一脸同情:

原来,还有人和咱们一样惨啊!

别人家的小孩,学学经史就行了,他们家的小孩,要学算术,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算术。没想到,居然有人和自己一样惨。

心里忽然就平衡了不少呢。

这时候,听到旁边的大孩子含笑着问他们: “说起来,你们的阿拉伯数字适应得怎么样了?小心祖父明日抽查。

小朋友们一愣,脸皱得更苦了。换来旁人愉快的笑声。

【在商高和周公对答之后的几百年,古希腊文明开始进入到了数学的繁盛期。】

【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这些辉煌的名字铭刻在了那一片历史的天穹下。】

在恢弘的希腊神庙前,一位位身穿长袍的赫赫有名的大学者出现了。

画面定格在其中一个人身上。

【这里面,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欧几里得在公元前300年就写出了《几何原本》,然后,就被誉为“数学的起点”, “科学的圣经。评价非常的高。这本书的确是很牛的,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欧洲的数学教科书都是它。】

【甚至到现在,全世界中小学生所学的几何知识,大部分都还能在这里面被找到。】少年时期的牛顿在剑桥的书店里买了一本《几何原本》。

考官对他道: “你的几何基础知识太过贫乏,如果不补上这块短板的话,再怎么样都是没有用的。

牛顿回到家后,立刻就拿出了那本已经积了一层灰的《几何原本》。这本书也成了他常常翻看的一本书。

【《几何原本》直到明朝末期的时候,才传入华夏。】

【带它进入华夏的,是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而看出了它的价值的,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启。】【这个故事之前我们也讲过。】徐光启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技,甚至为此皈依了教会。

在翻译了一大批文稿之后,徐光启对利玛窦说: “关于道德和信仰的书籍已经翻译得够多了,接下来我们应该印一些关于西方科技的书籍。

利玛窦欣然同意。

两人一致选择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利玛窦对他道: 这是我们欧洲人学数学必须要学到的教科书。徐光启问: “和大明所学有何不同?”

利玛窦思索了一下后给出自己的感受: 华夏的数学也很好,但风格不同。这里的数学有着各种各样的命题,但是都没有证明,任何人都可以给出狂野的想象。

“但《几何原本》不同,它的每个命题都是有确切的证明的,即使再固执的人也无法推翻它。”《几何原本》的书页被一页页翻开,出现了一行行文字以及各种几何图形。【可惜的是,那个时候可能已经太晚了。】【科技的一点点萌芽已经无法挽救千疮百孔的大明。】

……

明朝。

朱元璋重重的叹口气,不过已经被重创过几次之后,对此早就平静接受了。他点点头: 的确是救不了。

一本数学书籍而已,怎么可能挽救一个王朝的倾覆?

比起这个,他更在意的是之前讲的小冰河时期,越来越冷和那些天灾什么的,还是要好好储备。

数学嘛,朱元璋现在还不怎么把它放在心上,漫不经心的对身边的大臣道: “待船队下次回来,让他们看看那边有没有这本书。

属于,顺手而为就行了。

真要让朱元璋为了这本书,或者是为了数学,大费周章的来做点什么,他是不愿意的。明

朝崇祯初年。

徐光启已经完成了对《几何原本》的翻译,并且将它上呈给了陛下。

如今,《几何原本》已经成为了太学中的教科书,人手一本。这让徐光启觉得有些欣慰。但,此时听到仙画的评价,不免面色苍凉。

“算了,大人。”他的心腹幕僚道, 您该做的也已经做了,剩下的,就听天命吧。

徐光启缓缓摇头: “这几年,陛下励精图治,国内时局有所好转。仙画的出现,或许就代表着大明的气运还没有消亡。

不能就这样认输。

或许还有希望。

【那是不是从古代起,西方的数学就已经更优秀?】

【其实不是的。】

【可以说在十四世纪之前,华夏才是这个星球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

【古希腊数学或者说古欧洲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几何非常突出,可数论、算术方面却稍逊一筹。】

【因为古欧洲是没有十进制的。】

【大家看看古罗马的数字符号就知道了。】古罗马的数字,I、Ⅱ、Ⅲ、IV、V、V…前面的尚且算是相对简洁,越到后面越复杂。

【从1到20,都有单独的符号,那到了21,表述方式可能就是20+1,就更复杂。】【那更别提他们的算式表达了,根本没办法进行大数字运算。】路小柒放了三组算式来做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