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二)(第3/3页)

一些人拿到了师长的推荐信,打算去太学继续进修,为日后的出仕推举做准备。

一些人则打算直接拜师在大儒门下,成为亲传弟子。

还有一些人打算回到家乡,在庠、序里谋一个讲学的职位。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这样的选人准则大概就是从这里起的,而且深刻的影响到了后面的科举制度。】

【可以说,整个华夏王朝,成也它,败也它。】【是非功过,难以说清。】

【再插一句,孔子明明强调君子六艺,里面就有“数”,那为什么最后数学却沦落至此?果然还是因为不会数学的才是大多数吧?!】

天底下不会数学的人和被数学折磨得痛不欲生的人都觉得自己的膝盖上像是中了一箭。

说得太对了!

他们简直恨不得让数学在自己的生活中从此消失——但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有人哼了一声,哀怨道: “路小柒这句话简直就是从牙缝里面挤出来的,想来她的数学肯定也不怎么好。

没看到怨念都快要实质化了吗?

西汉。

还是董仲舒和司马迁。

董仲舒现在一听到独尊儒术就头疼,生怕仙画又开始无情的批判。好在,这次居然是夸的,这让他一时都没反应过来。

之后,就是嘴角疯狂上扬。

董仲舒矜持的道: “教化的确是儒家的一大核心。”

但身边的司马迁却沉默了,然后忽然冒出一句: “可如此说来,教育的目的岂不全是为了功利?

去读书只是为了朝廷的取士标准吗?

只是为了当官吗?

作为对记录历史有一份责任感和追求的司马迁对于这样稍显功利的教育理念有些不是很看得惯。董仲舒略一思索,便问: “那你认为,如果朝廷真用科举取士,会不会让读书的人大增?”司马迁点头: 自然。

这正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虽然才刚开始,但他觉得日后肯定会变得更加的形势壮观。

所以这就够了。”董仲舒道, 读书的人,接受教化的人越来越多,那从中涌现出来的人才也就越来越多。

“除了朝廷需要的能吏之外,说不定就能从中走出新的大儒、史学家、名士……甚至是科学家。

凡事论迹不论心。

而这些人才越多,大汉也就会越加的强盛。这是一个完全正向的循环。

司马迁还在思索的时候,董仲舒已经想好了要再写一封奏疏,提醒一下陛下关于教育的重要性。此事万万不能拖!

【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政局混乱,学校废置无常,特别是官学。】【而士族与寒门之间的区别也更大了。】

【大家别误会,寒门,其实在当时的语境里指的是门第势力相对较低的或者是已经没落了的家族,比如小财主啦,祖上有人做过官啦等等。】

【像咱们这样一穷二白的中下贫农,放在那时候那就是地道的贫民、贱民,用王充的话来说就是‘闾巷之微贱者也’。】

【那时候的士族和寒门,或者说庶族之存在着十分严密的等级区分。】齐武帝有一个自己十分信任的重臣,叫纪僧真。

纪僧真出身庶族,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让自己的家族一跃挤进士族的圈子里去。有一次,他立下大功,齐武帝要赏他。

他婉拒了,并哀求道: “陛下,承蒙先帝和陛下看重,让我庶族出身的人也能有如今的官职地位。如今,我并不求什么赏赐,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要让纪氏的子弟们能有一个士族的出身,

还望陛下恩准。

齐武帝有些为难,坦诚的道:“这事情,连朕都难以做主。你可先去找江敦和谢瀹,若是他们承认你,这事情就好办了。

江敦和谢瀹是如今士族的领袖。

纪僧真觉得这次有皇帝撑腰,应该胜券在握了,高兴去的拜访了江敦。

没想到,刚见到江敦,还没入座呢,他就听到江敦以一种热情但是绝对带着点阴阳怪气的口吻对下人说道: “还不快把我的榻移开?离纪大人远一点,免得混淆了士族和庶族的身份。”

纪僧真一颗心直坠冰窟,知道这次恐怕也是难以如愿了,稍坐片刻后就垂头丧气的告辞离开。

在他离开后,江敦收敛起笑容,指着他坐过的榻对下人说道: “把这东西烧了吧,看着就晦

【连士族和庶族之间都能搞成这样,那个时候的平民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日子那就不用多说了。】

【但有一说一,士族的教育是很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