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三)(第3/4页)

孙英娘还真知道一点内幕:“最厉害的其实是弘文馆,那可是皇子皇孙们上学的地方。国子监也只能排在第一。”

“大学嘛,当然也挺厉害的,而且招揽了很多厉害的夫子。”

她娘继续问:“那到底哪个更厉害?”

孙英娘:“……现在肯定还是国子监厉害一点点,不过我觉得再过几年,十几年,可能大学更厉害一点。”

她不再是那个没有见识的小姑娘了,读了书又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的眼界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孙英娘觉得,现在朝廷明显是想要发展科学,走后世那种综合性大学的路子。只要这大政策不变,人们肯定会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便利,那大学的迎头赶上就不是问题。

说不定到时候,连皇子皇孙都要来大学读书呢。

……

【至于民间教育,在唐朝同样很受欢迎,甚至发展到了一个小高峰。】

【一些没有官职的文人学士开始在家中开起了私塾。】

【受教育的阶层开始下移。】

【韦庄的“韦氏教坊”、孙光宪的“孙氏书院”、韩愈的“韩文公书院”等,都是当时很有名的私塾,或者说教育机构。】

一总角小童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私塾拜访自己的未来老师。

父母将十块肉干捆绑在一起,加上一匹粗布,就是要给夫子的束脩。

夫子考校了几句小童,见他说话口齿清晰,反应灵敏,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一系列的学校加上全国的私塾书院之类,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

【由此可见,唐朝民间求学的风气肯定是可以的,百姓们的文化欣赏水平也还不错,不然也不可能造就一个几乎全民皆诗的文学和诗歌的盛世。】

【大唐

上到皇帝,

↑[(,

都是狂热的诗歌爱好者。】

【唐朝的诗人和文学家更是如天上繁星一般璀璨闪耀,成为了华夏历史上的华章。如果换在一个教育落后、文化贫瘠的社会,那是完全无法做到的。】②

黄鹤楼。

一位疏朗洒脱的青年文士与友人饮酒。

酒酣正兴,他站起身笑道:“听闻常有文人雅士在黄鹤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你我何不前往一观。”

他与友人前往楼中题诗之处,墙壁上满满都是来往文人们留下的诗。

还有一些是店家觉得极好然后找人刻成了字牌悬挂在明显处。

一首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还有其他的,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一首一首,文士看到兴起,大声长吟,周边客人形貌不一,有的似读书人,有的似商人,有的似游侠,但都为之叫好。

有人甚至跟着吟唱起来,诗歌的余韵在楼中回荡。

而这样的场景,发生在长安、发生在江南,发生在边塞。

【不过,唐朝的诗人们除了少数几位之外,其余的往往在仕途上怀才而不遇。】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诗仙李白,根本无法参加科举,就是因为唐朝规定商户之子不能科考。】

【当然了,在现在咱们看来,这也未必是坏事。】

【文章憎命达,且会作诗不代表会治世。】

【扯远了,回归正题。】

【唐朝教育的兴盛,当然也和唐朝的科举制度绕不开关系。】

……

宋朝。

苏轼悠然神往:“诗歌的盛世啊!”

想想,诗不过是唐朝人的日常,就算是不会写诗但也能读懂诗。

这是何其浪漫的一个时代。

他喜爱李杜,更是韩愈和白居易的迷弟,听到韩愈创办“韩文公书院”时,心思一动。

他要不要也仿照韩文公来创建一个书院呢?

比起大学的称呼,其实苏轼更爱“书院”这个名字。

反正,现在朝廷也没说不允许民间办大学,哦不,书院嘛。

而且,西方的一个城市就有着好几座大学。

精力旺盛的苏轼既报纸杂志之后,找到了自己又一个感兴趣的东西。

而其他地方,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有读书人存在的地方早就吵得天翻地覆了。

“我还是更喜欢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多么沉郁悲壮!”

“我更喜欢那句,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本作者火星少女提醒您最全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尽在[],域名[(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多美!”

“就是!李白才代表了最辉煌的大唐!就连杜甫,都是李白的崇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