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十)(第2/3页)

男人也沉默了,最后点了点头,含糊的道:“先看看,到时候再说吧。”

在河北保定市,有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同样面临着因为没钱读书而不得不辍学的境遇。

他在床上辗转反侧,为自己即将离开学校感到痛苦。

但是,又找不到什么办法。毕竟,家里刚发生了变故,他知道不是父母不愿意供,是真的没办法了。

最后,这个叫张胜利的男孩子爬起来在昏黄的灯光下写了一封信:

“县长伯伯,俺爹穷,他不让我们念书,可是我们还想念书,念出书来像你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第一天,他揣着这封信出了门,跋涉了十几里路之后,将这封信投递给了县政府的门卫室,这封信是他

写给县长的,他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县长的一些经历。

他也不知道写给县长有什么用,或者说,其实也没指望真的会有用,只是想要倾诉一下自己心中的迷茫。

【这封信,后来辗转到了中国青年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手里,引出了他们的一个想法。】

【1989年的时候,在青基会的倡议下,咱们成立了希望工程,旨在建设希望小学,让贫困地区的孩童重返校园。】

【张胜利后来顺利的上了学。】

【而一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火遍了全国。】

【她成为了希望工程最好的代言人。】

路小柒放出了那张著名的照片。

朴实的影像,丝毫不华丽,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

她叫苏明娟。

和张胜利一样,不到十岁的她差点就面临着辍学的命运。

苏家。

苏母和苏父正在吵架。

苏母不同意让苏明娟继续去读书:“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反正以后都是要嫁人的!而且,咱家本来就穷,读书那么费钱,难不成为了让她读书就要掏空家底吗?”

苏父坚持道:“就算是掏空家底,我也要让她去读!”

苏母:“还不如留在家里,我教她做饭,以后也好找个好婆家。”

苏父:“多读书多认识一些字,以后出去了才不会受人欺负!”

吵了很久后,苏母终于同意,让她先去学校上一段时间看,成绩还不错的话就继续读。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摄影师走进教室时,苏明娟正好抬头,被拍下了这么一张照片。

【这个女孩子后来从山区走出来,上了大学,进入到了一家银行工作,现在好像还是副厅级的干部。她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从每月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捐给希望工程,还成立了自己的助学基金。】

【所谓薪火相传,便是如此。】

……

只能说,艺术是相通的,情感也是相通的。

当希望工程那张大眼睛女孩的宣传照被放大到N倍依然高清的出现在天幕上时,大家都被它吸引了。

破旧的衣服,不经修饰的脸孔,都挡不住那双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怯生生却强烈的渴望。

她似乎是在说“我要读书”。

一些感性的妇人甚至心中一酸,就要流下泪来。

“这可怜见的……”

“女孩子也要多读点书,这才不会被人骗。那些说女孩子不要读书的,千万别信!”

一位贵妇笑着对身边的姐妹们说:“如今我算是看透了,如果什么事情男人们争着去干,那绝对是好事情。读书就是如此。”

她的姐妹们大笑起来:“你倒是促狭,不过也有几分道理。”

在某处乡绅的宅院内。

乡绅的女儿忽然问他:“爹,你不是也资助了几个秀才吗?这算不算是希

望工程?”

乡绅一愣,苦笑起来:“这如何能比?”

他资助秀才是为了从这些读书人里面挑出潜力者。

一来可以给女儿物色一下夫君人选,一来这些潜力者们若是有朝一日真能金榜题名,那就是他的人脉。日后要真有什么事情,就好办了。

所以,他是有所图的。

就像是捐钱给县里面修庙修桥,那也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

可仙画中这些捐款的人却是无所图的,甚为无私!

乡绅想了一下若是这种情况,他还会不会捐款,得出的答案让他羞愧不已。

……

【有了国家的拨款,有了社会上的众多爱心人士,希望工程成为了这几十年以来最著名的慈善项目。】

凌晨四点,公鸡都还没有打鸣。

整个村庄里的小孩子就已经起来了,穿好衣服,背好书包,带上干粮,他们集合在一起准备去学校。

去学校是一条漫长的山路,翻山越岭,甚至需要用绳索穿越湍急的河流。

所以,必须一起走,不然会出危险。

五点出门,一直到将近八点,才到达镇上面的学校。

到了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又要再花费两个多小时走回去,山路已经看不太清了,家人拿着手电筒在半路接,在黑夜中透出一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