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国家考察团(中)(第2/4页)

小白鼠是医学常用的实验材料,人工饲养的小白鼠很干净,通体纯白,不携带病菌,被养得胖嘟嘟的,是这两株马来王猪笼草目前最喜欢的食物。

只是捕食场面难免有些猎奇,可能还会引起养宠物鼠游客的不满,叶晗平时都会选择闭馆之后喂食。

很快,六只实验用的小白鼠被放出来,让研究员们吃了一惊。

这么多!

真的能消化得了吗?!

虽然猪笼草等食虫植物能够捕食昆虫,但它们和其他植物一样,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捕猎更像是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一种防御功能。

它们进食一次往往需要半个月以上才能消化,并且不能太多,否则会因无法消化导致捕虫器官发黑脱落,甚至死亡。

所以,人工培育情况下的食虫植物不需要捕猎,必要时施肥即可。

然而花间集的食虫植物不同。

它们非常活跃,各个都是捕猎好手,游客经常能看到它们捕食小型昆虫的场景,又凶残又可爱。

尤其是这两株马来王猪笼草,它们的捕虫笼巨大且长得很快,需要更多的营养,经常加餐。

几只七八公分的小白鼠被放出,吱吱叫了几声,动了动鼻子和两侧的胡须,嗅着捕虫笼蜜腺散发出的诱人香气,逐渐朝着捕虫笼靠近。

它们被饿了大半天,正饥肠辘辘,蜜糖的味道对它们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叶教授站在玻璃隔板面前,视线并未移开,只低声吩咐两名研究员做好摄影和记录工作,拍下这珍贵的资料。

大约过了五六分钟,终于有一只尾巴很长的小白鼠爬到最大的捕虫笼笼口附近,一直在嗅闻笼盖和瓶口散发的甜蜜味道,似乎想咬一口。

可惜还没等它更进一步,一时不察,自己便沿着光滑的瓶口和内壁落入消化液之中,发出‘扑通’的水声。

捕猎成功了,好快!

一行人纷纷靠近,除了叶华西教授比较矜持,其他的人都把额头抵在玻璃上努力往里面看,好在这个铺虫笼的位置较近,从打开

的笼盖里隐隐能看到一点身影。

小白鼠在足有3L的酸性消化液中疯狂挣扎,能听到一点黏稠的扑水声,它似乎几次想要沿着边缘往上攀爬,但内壁太滑根本爬不上去,急得吱吱叫。

但没过多久,它的声音越来越弱,最后变得悄无声息。

其他几只小白鼠也纷纷落入另外的捕虫笼,全部成了两株马来王猪笼草的食物。

其中有一只体型较小的原本去了旁边的二齿猪笼草那里,快要攀爬上去时,却被加重的蜜糖气味给吸引了回来,重新落入正打开笼盖、请君入瓮的巨大铺虫笼中。

叶晗对此已习以为常。

这两株马来王猪笼草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猎物,可以说十分贪婪。

不过二齿猪笼草的确消化不了小白鼠,它的消化液酸度不够,只适合消化小昆虫、蚂蚁一类。

她的表情如常,其他人却无法淡定。

居然真的吃掉了!

几位研究员对视一眼,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震撼的捕食过程。

这可是小白鼠,比那些蚂蚁、昆虫体型大了百倍不止,竟然一个不落的全部落入捕虫笼中,再也没有出来过。

大概率是死了,只等着被消化液慢慢消化吸收。

研究员们努力贴近玻璃,看着笼盖处于半闭合状态的捕虫笼,想要窥探里面的情形。

六只小白鼠,非常平均地分给了两株马来王猪笼草,每株三只,不知道是否是巧合。

但他们已经可以预料,如此硕大的猎物至少要消化一个多月的时间,至于最后是否能够完全消化吸收——

根据花间集的表现,应该是可以的。

付庆元一边记录一边回想刚才的场面,心绪浮动。

他不得不承认,今天的考察让他大开眼界。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植物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会展现食虫植物原生态的捕猎场景。

即使他所在的国家植物园也是采用正常的人工培育方法。

能做到这点的,唯有花间集。

这也许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捕虫笼的‘加餐’是否会加快单个捕虫笼的发育?

花间集打破吉尼斯记录的捕虫笼是否与这一因素有关?

用这种方法培育的食虫植物与普通手段培养的有什么区别?

不同的营养成分是否会影响捕虫笼的消化速度?

……

有非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叶华西教授显然对此很感兴趣:“这些小白鼠大概多久能消化?”

叶晗:“大约两周。”

叶教授看着巨大的捕虫笼:“比我想象的快一倍。

说明它们短时间内所需的营养也是翻倍的,反馈在形态上便是成长速度加快、捕虫器官发育、以及数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