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标本馆(上)(第2/4页)

参观完序厅,姚冰已经彻底为花间集所折服。

不过一个序厅,便能带给游客诸多震撼,能做到这点的唯有花间集。

前面是微小植物观察区。

两人一进入展厅,便看到了分成数个区域的展示区、以及放置于玻璃台面下的一排排显微镜。

为了防止显微镜被乱动、光线变化等因素影响清晰度和倍数,它们被调整好放置于内部,游客可以直接凑近玻璃观察。

高科技会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视野和清晰度。

姚冰在四周逛了一圈:“原来是苔藓和地衣、还有藻类、小型蕨类植物的标本。”

这些植物虽然比较常见,却往往被忽略,于是叶晗单独开辟了一个分区。

国内有专门的苔藓博物馆,但采用的大多是讲解和图片的形式,缺少互动性和探索性。

叶晗希望来这里的游客能够亲自观察、自行感受,认识微小植物的种类与特性,增加互动体验。

同时让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植物,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他游客随着姚冰等人一同进入展区,看着眼前的布置瞬间惊叹不已。

“哇,好多显微镜。”

“这是…苔藓?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观察,不错,很清晰。”

“展示的标本植物都好小,原来这就是微小植物展区。”

“突然梦回初中生物课,有点怀念。”

“小X,你快过来看,这个地衣长得像红珊瑚,真好看!”

……

来参观的游客从未没有尝试过这种体验,纷纷激动地凑到显微镜前观察。

姚冰两人也是一样。

离他们最近的展柜中,放置着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石块,上面附生着薄薄的一层地衣,旁边有专属的介绍牌。

地衣是蓝细菌或藻类与真菌共生的复合体,单列为地衣植物门,全世界约有26000种,形态各异。①

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能看出真菌和藻类的分布,种种细节清晰可见。

姚冰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画面,眼中充满了惊奇。

不得不说,很多地衣长得挺好看,不像她认为的暗绿色的一团,反而颜色鲜艳,有自己独特的美。

在显微镜的放大之下,她仿佛来到了‘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世界。

姚冰一个接一个的观察地衣,谭双双则去观察藻类。

通过讲解得知,藻类植物每年为地球制造90%以上的氧气,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谭双双对藻类植物很感兴趣。

和那些萌萌的销动物、霸气的猛禽、或是像兰花那样优雅的植物、各种美丽的花卉相比,藻类无疑很容易被忽略。

但藻类也有自己的观赏性。

比如她刚才看到的色球藻标本,在显微镜下像是两颗背靠背的绿色半球形Q糖,带着一点毛绒绒的质感,小小的一颗,颇为可爱。

念珠藻,藻如其名,如一串串绿色带着花纹的念珠。

小球藻,个头较大,不用显微镜便能看到。

被做成浸制类标本,泡在溶液中,似一团团绿色毛球在瓶子里漂浮,保持着原本的翠绿和鲜活,十分惹人喜爱。

……

这些地衣、苔藓、藻类均为叶晗精心挑选的品种。

标本处理得非常干净,形态各有不同,最大程度保持植物原有的状态,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感受,激发人们的探索欲望。

姚冰两人借助显微镜见识了一番微观的世界。

这样的活动,无论对于她们还是其他游客而言,都是一次绝无仅有的体验。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标本馆,只是挂在墙壁上的一幅幅干枯的腊叶标本,因压制后失去水分,显得色彩黯淡,毫无生机。

没想到一路走来惊喜不断,不仅标本完好如初,还有各种各样从未预想的展示方式。

最大与最小种子的对比,存量稀少的海南黄花梨老料,开花后死亡的贝叶棕,显微镜下的微小植物标本……其中有惊叹、有震撼、有新奇,极大的增长了见识,令人叹为观止。

再往前,便到了生态系统标本墙,也是最为宏伟的一个展厅。

展厅由四个标本墙和中央的立体放映厅组成,恢宏大气,空间感十足。

单面标本墙长约10米,宽2米,分为一个个紧密相连的标本框,一眼望去植物变幻多样,从内侧一直向前延伸,令人目不斜接。

每面标本墙代表了一种生态,分别为:草原、森林(雨林)、湿地和沙漠生态系统,陈列着数以千计的植物标本,种类丰富。

姚冰两人来到草原生态的标本墙面前。

这里的标本均保留着完整的叶片,有些还具有花和果实。

哪怕植物失去了水分,依然保持着原本的颜色,固定在于平整透亮的玻璃框中,构成了一整面晶莹剔透的‘水晶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