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生辰(第4/5页)

而且,康熙压着几个年长的阿哥不开府不封爵,恐怕也有别的考虑。

大阿哥已经有了军功,开府出去就能名正言顺地参与朝政、军事,还会拥有部署、幕僚、袍泽和侍从,这是满洲父子兄弟打天下,八旗共治的遗风。

但对于太子而言,就是大大的不利了。

最多也只能再拖上一两年,据唐格格说内务府已经再替大阿哥选府邸的位置了。他也就忍上那么点时间罢了,却还要欺负弟弟跟人家换院子,真是没想到。

“大阿哥打了胜仗回来,自然不同。”唐格格将绣棚竖起来对光看了看,她在给程婉蕴肚子里的孩子绣虎头帽,“咱们太子爷跟着忙得瘦了一大圈,却没落着什么好。”

程婉蕴对这个倒是很理解。

监国这种事,你还能比皇上自己还能干么?就算真能干,也不能显露出来,最多也是不功不过,不犯错就最好了。

这就好比你有个领导把做了一半的项目交给你了,你觉得他之前的工作方向好像有点偏,但你能把领导定下的方向给改了吗?当然不能,你只能劳心劳力,保证事在你手上的时候不出岔子,能好好地交回去。

监国、筹备粮草、稳定后方,事多又杂,还不出彩!毕竟之前恭亲王常宁在乌珠穆沁打了败仗,回来就辩解说自己是粮草不足的缘故,言语间再三暗示是后方粮草运输太慢才耽搁了他,把自己撇的干干净净,却给太子扣上了屎盆子,比起跟着裕亲王后头捡了甜头吃的大阿哥来说,真是吃了大亏。

再次据唐格格说,大阿哥这阵子三天两头伴驾,要么陪万岁爷吃饭,要么陪万岁爷打猎,风头一时无两。

“那太子爷呢?”程婉蕴问。

唐格格傲然一笑:“太子爷当然也在呢,论得圣心,谁能越过我们太子爷?那可不是那起子小人一句两句就能动摇的,我瞧着内务府近来忙着预备木兰围猎的事,到时候恐怕太子爷又要随驾出门了。”

程婉蕴点点头,不由跟着在畅想,到时候太子爷打猎回来,她们是不是也能沾点光,吃上新鲜的烤鹿肉和麻辣兔头了?

大哥最近很是张扬,胤礽也是知道的。

自打过了孝懿皇后的丧礼,老四就跟他亲近了不少,他之前闷不做声搬院子的时候,胤礽还问过他愿不愿意到毓庆宫住几日。

胤禛再三谢过了不愿过来,胤礽也不好再劝,谁知他扭头就去了景仁宫,好似在刻意对着永和宫发泄不满似的。

胤礽知道是为什么。

因为惠妃当初放出话来想扩院子,打的就是让老四主动出来应承的心思,结果老四两三天没动静,胤礽也不劝他,这种事听着都憋屈,还要按着弟弟的头去捧老大的臭脚?他可没这么缺德。

谁知过没两天,惠妃就拎着礼物去永和宫瞧十四阿哥了,很快,德妃就叫老四去永和宫吃了顿饭,再过会,老四就主动去找了老大。

谁也不知德妃是怎么劝他换院子的,能把人劝成这副模样。

胤礽自己也说不明白,老四是德妃亲生的吧?怎么还拿自己儿子去做人情呢?何况,之前惠妃和她的关系也不大好,如今却做出一副其乐融融的模样来,是做给皇阿玛看呢,还是为了旁的什么?胤禛是个闷葫芦,不肯多说一句生母的不是,但就他这几日拉着冷脸的样,就知道他心里多不舒坦了。

上书房里,胤礽瞥了眼闷头读书不说话的胤禛,又皱眉看了眼在书本后头藏了张风水图鉴的胤褆,据说他说老四院子当中有水不利他,准备把原本胤禛住得好好的院子大改呢。

这就是连日后开府出去都不打算把那地儿还给胤禛的意思了,他分明知道老四年纪小他那么多,以后还多得是时候在阿哥所住的。

晚上,胤礽照常去乾清宫请安,本想问完安没别的吩咐就退下,谁知被康熙招手留下了:“待会保清也过来一块儿用膳,说是让朕替他参详屋子改得什么样,朕哪有这个闲心?你替你大哥把把关吧。”

胤礽心下吃了一惊,面上没漏出来,亲自捧了一碗茶给康熙:“是。”

奉完茶,他就站在一旁帮着研磨,康熙在写字,虽然国事家事那么多,康熙还是每日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练习书法,他对太子和其他皇阿哥也是一样要求,字这种东西搁久了手就生了,所以每日都要写,每日都要练,是长久之功。

胤礽就一边看康熙挥毫泼墨,一边琢磨康熙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

听他的口气,似乎也对大哥这么做事不大满意,随着康熙写完一幅字,他见康熙手中青玉笔杆的笔尖呲了毛,便笑道:“皇阿玛,您这只笔旧了,我替您拿去燎燎笔尖吧。”

康熙却怀念地拿在手里看了又看:“这还是你佟额娘当年替朕做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