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第2/3页)

两人都有心谋得后位,至于纯妃苏氏生下两个儿子,于皇家有功,表面上看也有谋得后位的可能,但她起初是汉人的出身,皇上至今都没将她抬进汉军旗,连旗人都不是,如何谋到后位,只能是眼睁睁看着与自己同为四妃之一的嘉妃和舒妃相争了。

李沐自始至终都隐匿在这桩事里,并非是她对后位不感兴趣了,而是她有十成的把握谋得后位,何必跟她们相争,她是潜邸时的宝亲王侧妃,是先帝亲封的侧妃,这就足够了。

除了富察皇后是先帝亲封的嫡福晋,就只剩下她和高氏是先帝下旨册封的侧福晋了,高氏没了,富察皇后也走了,从各方面考虑,皇上只会将她封为继后。

毕竟先帝亲封就是一处加分项,剩下的就看她这些年在皇上心里的地位如何了,反正李沐对这后位是十拿九稳的。

慈宁宫内,乾隆面色平静,皇太后钮祜禄氏道:“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后,你可想好册封谁为皇后了?”

皇太后对宫里的风声听得七七八八了,对那嘉妃试图够着后位的行径不可置否,这后位岂是汉军旗女子当得的,那舒妃倒是有点可能,但可能不大,这些年的资历不足以让她越过这么多宫妃成为皇后,娴贵妃都还没有任何举动呢。

以皇太后对儿子的了解,以及那娴贵妃是先帝亲封的侧妃,娴贵妃十有八九就是最合适的后位人选了。

果不其然,乾隆道:“朕与贵妃夫妻感情甚笃,若非祖宗规矩在,朕早就起了将贵妃册封为皇贵妃的心思,如今皇后已不在了,贵妃是皇阿玛给朕选的侧妃,理所应当为继后第一人,除了贵妃,朕再无册封他人为后的心思。”

皇太后点了点头,左右永琮被富察氏送往翊坤宫了,那拉氏无子,抚养皇上嫡子也无碍,只要事情能安排妥当,这后位过渡就算不上什么麻烦事了。

而那拉氏本就是皇后之下的第一人,若是其他妃子当上皇后,想必宫里还有许多不服的人,让那拉氏为后,也算是各方面将那些试图谋求后位的妃子都打压下了。

在皇太后和皇室宗亲的认可下,不出三个月,乾隆正式将那拉氏封为皇贵妃。

后宫妃子见此,不得不承认娴贵妃才是皇上看中的后位人选,嘉妃好一番泄气,但还是打起精神谋求贵妃位了,两个贵妃位空荡荡在她面前晃悠着,就算是圣人也会忍不住起了心思的。

令嫔也看准了仅剩下的妃位,等着皇上册封新后时,能顺带大封后宫。

李沐成为皇贵妃的这段日子,来来往往前来庆祝的人不知多少,宫中妃子一堆,内命妇一堆,还有特地前来探望自己弟弟的和敬公主,李沐都随她们来往了,反正她身上没有让她们谋求的东西,就算有,她一贯明哲保身,不轻易招惹外事。

而最让李沐无奈的就是她身边两个奴才秋月和冬阳了。

这两个姑娘好像一辈子都没撞见这么好的事一样,看向她的目光好像在看自家得过且过的主子一下子咸鱼翻身成为有出息的大人物似的,说话的语气都带着颤音,大有将她供起来的感觉。

李沐心道,难不成她和原身之前的表现就这么差吗,都让两个姑娘对她没有任何希望,仿佛看到和静顺利出嫁就是件大喜事了,如今她成为皇贵妃了,还要成为皇后,就直接让两个姑娘笑得合不拢嘴,嘴上不停念叨老天庇佑一话。

李沐只得纳闷的认了,认了这两个姑娘望主成凤的美好幻想成真的事实。

……

乾隆十九年,李沐奉旨成为新后,打那之后,翊坤宫成了皇后宫所,宫里妃子都得尊称她一声皇后娘娘,皇子公主都换了称呼,叫她一声‘皇额娘’。

固伦和敬公主每逢进宫都会特地前来给她请安,然后才将弟弟永琮带下去谈话,李沐对这种举动没啥意见,毕竟这两人是同母亲姐弟,和敬看重永琮很正常,估计富察皇后在临走前特地找和敬谈过话了,和敬才将弟弟当成自己的责任。

但和静对三姐姐这种好似将皇额娘当成外人的举动不太满意了,既然皇额娘已经成为皇后了,永琮也送到翊坤宫抚养,她还嫁进富察一族了,为何还将皇额娘当成外人看待。

李沐只得让这个女儿平静心绪,这对她们母女俩更好,永琮已经记得生母是谁了,她赶在这个时候对永琮献殷切没有任何好处,不如就平淡对待。

反正让她将永琮当成亲子是不可能的事,她已经成了皇后,又无子在身,后宫任何纷争都牵扯不到她身上,再者,今后遇到皇上带她出巡的重大事情,她都借口生病避之不去,她就不信皇上还能找出废她的理由。

乾隆二十年,和静得了一对双生子,富察一族欢喜,与翊坤宫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李沐欢喜的同时倒也没将和富察一族的姻亲关系忘到脑后,偶尔在皇上面前提及永琮几句,以永琮的聪慧,再加上嫡子的身份,很快得到皇上极大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