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生枝节(第3/6页)

余庆年和金瑎都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看到如难民般的百姓,有的瘦得好像只剩下一把骨头了。

被震得说不出话来,有些呆愣地站在原地,不敢相信居然有人可以这么瘦,好像风一来就能把人给吹走。

他们也不是没见过周围村落的人,也有农村来的学子,好像都不这样?

“黎川。”余庆年下意识喊了一声,想问问。

侧头一看,身边的人已经没了人影,已经跑到百姓中,撩起袍角半蹲在地,表情一贯的严肃,不知在干什么。

黎川听到这声呼喊,回头瞧了一眼,对上余庆年不可置信的神情,下意识想到了他做的锦绣文章。

那样辞藻华丽,笔歌墨舞的文章,字字句句都烂若披锦。

他还是更喜欢璋弟海立云垂、又鞭辟入里的文章,黎川收回视线,敛眉安抚眼前这些村民的情绪。

一群人总算是冷静下来,推出了几个能做主的。

“老朽乃长阳村族老,方桉。”

“我是西山村村长的大儿子。”

……

就在顾璋和他们对谈时,燕老也从家里赶来,他今日早上没课,就没到学院里来,几乎是前后脚,宁都知府、萧学政都赶来了。

带来的,还有下面县城知县送上来的公函。

看到官府的公文,竟然到得比人迟的时候。

顾璋:“……”

他刚刚听到,这群人觉得天寒地冻的,官府本就慢,送信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发,也许等信到就迟了,干脆自己前来府城,毕竟谁也没有他们自己对地里的收成尽心。

他本来还觉得有些想多了,他们两条腿走路,怎么可能比官府骑马送的信件快?

这会儿确实有些不知该说什么好。

知府对上顾璋的眼神,尴尬地轻咳两声,赶紧说正事:“按照当地知县所查,顾相公给出的法子已颇有成效,冬日里,稍有经验的老农都能看出收成定然大增,他们几个村通婚也多,很容易要来了法子,研究一番,就自己干起来了,结果……”

增产很难,可能百姓辛苦耕作几个月,也才提升一点,但减产是很容易的,几天就见了效果。

和顾璋刚刚听到的版本,也算基本一致。

顾璋揉了揉太阳穴。

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温度,能用同一套法子吗?

但看着这群辛勤劳作晒得黝黑、手上都是厚茧和裂口,许多老了甚至腰都直不起来的百姓,连一句“蠢”都骂不出口。

这些村里,肯定没有一个顾方正这样的村长,族中也没有读过书,睿智的老人。

不,读过书可能也不行,顾璋想起这时代读的书,还有那些学子奉为圭臬的《农之纪要》觉得脑子都发麻。

这个时代种田多还是靠口口相传、一代代手把手教的、或者小范围流传的经验。

他耐着性子,问道:“你们究竟是怎么干的,具体说说。”

见他这么问,一双双日夜难眠的红肿眼睛,都突然亮起来,眼巴巴地地看过来,里面都是期盼。

察觉到他可能有办法,一个个连忙道:

“我们就是按照隔壁村教的,一模一样的做的!”

“绝对没有嫌麻烦,村里都是不怕苦也不怕累的汉子,每一样都是按照打听来的法子做的,先是……”

“我家还补了点上好的鸡粪猪粪,真的精心伺候着,没半点偷懒。”

……

也许是在发现苗头不对的时候,去找给他们法子的村子时,被质疑过“我们用得好好的,肯定是你偷懒了吧?”

“骗你们有什么好处?指不定是你们哪里嫌麻烦省了步骤。”

句句都下意识带上自证,绝对没偷懒和省力。

越听顾璋脸越黑。

越卖力反而杀伤力越大。

就单从气温这一点来讲,冬日里的雪之所以肥田,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雪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游离气体,产生一些化学反应,生成氮化物,对田地来说属于很好的肥料。

而且一升雪里,大约能有七毫克氮化物。但这些原本上好的肥料,遇到了其它元素呢?

他要求的特质草木灰里,为了补充宁都土壤缺少的微量元素,规定了几种树枝、落叶,但是按照比例也不多,剩下的植物就让村民就近选择,选那些当地的,平时会用的。

天知道他们会选什么,不稳定的情况下,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反应?

这还只是其中一点,更别说还有许多其他方面。

顾璋自诩上辈子几十年跟植物深入打交道的经验,甚至和不少能开口聊天的植物成为朋友,现在也不敢说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难民都越说越委屈了,眼泪刷刷地流。

“分明都是一样的法子,眼瞅着他们的苗越长越高,我们怎么就蔫了呢?”

“我们也不求长那么好,产量能稍微多点就行,可偏偏一日日眼瞧着就不行了,跟隔壁村完全不一样。”